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環球時報-環球網(北京)刊載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尹繼武的文章指出,以歷史經驗來看,中美互動每逢美國選舉年,都會遭遇一定的輿論風波。無論美國總統候選人,還是中期選舉時的諸多議員州長候選人,都會不時地對華叫嚷,讓中國每次都對新政府、新國會的對華政策充滿疑慮。然而,冷戰後美國換了四位總統,中國對美國各類重大選舉候選人過激言論的最壞推測,卻從未在後來的事實中得到過證實。
20年了,我們應該能總結美國選舉與中美關係的幾條規律了。第一,在美國重大選舉中,不炒作中國話題,幾乎是不可能的。或人權,或台海,或軍力,或經貿,或匯率,美國選舉的兩黨總是能“炮製”出各類中國話題。
這一方面讓人看透美國選舉的“技術含量”。攻擊中國,或者批評競選對手的中國政策,無非只是為了爭選票而已。那些攻擊者可能從未來過中國,可能對中國問題一竅不通,但他們深諳“選舉遊戲規則”,拿中國當批判抓手,有助於自己得分。事實上,美國政治設計的重大特征之一,就在於黨際的相互攻訐和鬥爭。
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從中反襯了中國因素對美國政壇日益提升的影響力。冷戰期間的美國重大選舉,中國話題不如蘇聯來得火;冷戰結束初期,中國話題也不如現在火。反正哪個國家是美國的潛在競爭對手,哪個國家就更容易成為美國選舉的話題。現在中國崛起勢頭越猛,炒作中國話題就更有選票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