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欣 |
中評社台北11月14日電(作者 紀欣)10月19日上午,《美聯社》在專訪馬英九後,傳出“馬英九將在2012年連任後與對岸進行政治談判”。消息一出,馬英九立刻澄清,否認第二任期將進行政治對話,並說出“台灣最重要的策略是讓北京不考慮侵台”,希望美國能夠提供台灣F-16C/D戰鬥機。同一天,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在美國紐約對兩岸僑胞演講時說,兩岸關係“只有行穩,才能致遠”。
10月25日,馬英九在紀念抗戰勝利、台灣光復65周年的場合上說,“台灣已是台灣人的台灣,是中華民國的台灣”。
10月31日,馬英九說,“大陸是大國、台灣是小國”,大陸須以仁道和台灣打交道,台灣要運用智慧面對大陸。
“美聯社事件”再度突顯,只要事關敏感的兩岸問題,馬英九不是含糊不清、前後不一,就是發言一旦引起爭議,立即加以澄清或否認或倒打一把,情願被人譏諷“失言”,也不敢勇於面對。依筆者之見,馬英九是想掌握兩岸議題的主導權,可進可退,又想一石多鳥,讓美國、大陸、島內藍綠與統獨陣營,各取所需、各自解讀。可惜該手法已被人看破手腳,不僅難討好到人,也使台灣人的中國認同更加錯亂,更加無所適從。
筆者也發現,自稱恪守“一中憲法”的馬英九,近來已愈來愈少提“九二共識”。而他口中的中華民國不僅已“在地化”,也從“在台灣”轉為“是台灣”。至於他提出的“互不承認,互不否認”,不但無助於強化“一中”,反倒成了拒絕“一中”的文字遊戲。
相較於馬英九經常掛在口上的“呷緊弄破碗”、“欲速則不達”,王毅所提的“只有行穩,才能致遠”,其實更貼切地描述了當前兩岸關係的關鍵問題。在ECFA效應已逐步發酵,兩岸和平發展的經濟基礎已然奠定之際,任何台灣人都無法接受兩岸合作開放的政策走回頭路,這就是兩岸關係發展中的“內在需求和客觀規律”。只是,兩岸關係要“謀求和保持穩定發展”、“避免出現波折”,台灣當局必須堅定地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不斷增進和深化政治互信,特別是在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問題上,形成更為清晰和明確的共識,唯有這樣,才能夠在擱置爭議的基礎上求同存異,進而聚同化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