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市場作為國際游資炒作中國經濟的橋頭堡,也積極解讀“池子”說。“吸納熱錢的‘池子’一旦建立,可極大分流在香港市場或借道香港的國際游資,緩解當地的資產泡沫,也有利於中國金融市場的長期穩定。”徐元元說。
“池子”如何隔絕風險?
儘管目前有不少評論認為“池子”很可能是股市,但在招商銀行金融分析師劉東亮看來,“因為熱錢每月進出可能高達數百億美元,折合數千億元人民幣,如此巨額的資金在股市中流動,必然帶來股市的大漲大跌,不利於金融市場及國民經濟穩定運行。”
他認為,債市做“池子”的可能性更大,債市不僅市場容量大,流動性好,而且債市的交易主體是銀行,資金實力雄厚,能夠應對市場波動的衝擊。從國際上來看,一國債市的規模通常都遠大於股市,更易吸收巨額資金的衝擊。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池子”不僅要有“甄選性”和“可蓄性”,更須具備“隔絕性”。如果讓企業和居民的資金進入這個“池子”,一旦泡沫破裂,熱錢獲利揚長而去,而留下中小散戶以及企事業單位為巨額熱錢留下的爛攤子買單,這將重創國家投資和消費能力,不利於經濟轉型。
新興市場須聯合“築堤防洪”
如果用河流作比,歐美等發達國家處在上游,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位於下游。目前上游大肆發行貨幣勢必造成流動性泛濫,下游新興市場經濟體不得不加入“防洪”行列。
受本幣大幅升值和熱錢湧入的困擾,巴西已調高海外資金金融投資增值稅率至6%;印尼已規定資本流入要遵守一個月的持有期,印尼央行還表示計劃推出更長期的定期存款;韓國於近期審核了國外和本土銀行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衍生品頭寸新規定方面是否合規;馬來西亞則選擇進一步開放資本流出,並很可能引起別國效仿。
對於部分國家採取的資本控制行動,野村證券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蘇博文指出,一些國家所採取的實質性控制措施可能會對該地區的其他經濟體造成壓力。“由此,各新興市場國家應該考慮採取聯合行動。”
同這一觀點不謀而合,泰國財政部長日前公開表示,針對美國的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泰國央行正與亞洲其他央行密切會談。各央行可以根據形勢,採取聯合措施,防止針對本國貨幣和資本市場的過度投機。(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