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階段:
費用太高,甚至超過蔬菜的收購價
有些菜在流通過程中消耗的成本,甚至超過了蔬菜本身收購價。像從山西運過來的圓白菜,在當地的收購價是每斤一角五分,運費每噸500元左右,加上冷庫費用、人工費用,成本平攤到每斤菜上是三角錢,達到了菜價的兩倍。而從路途更遠的甘肅、內蒙古、甚至海南運來的外地菜,運輸成本就更高。
蔬菜從收購到批發一般加價25%左右,但從批發市場到城內的零售市場,加價往往超過50%,其中少數菜品價格甚至翻倍。城內運輸難,賣菜成本高,使“最後一公里”菜價上漲幅度最大。
只有面包車能裝菜,而且還能在市內道路上行駛。這些面包車一旦被交警發現會罰款一兩百元,理由是客貨混裝。據介紹,一家蔬菜公司每年遇到路政部門查處的幾率為兩三次,罰款金額為10萬元左右。
上市階段:
各項進場費、管理費才是大頭
攤主計算,前幾年租一個攤位只要幾百元,現在要一千多。原來進菜一個月二三百元油錢就夠了,現在要五六百元。在揚州一家農貿市場,菜販林女士說:“批發價0.7元的白菜我賣2元一斤,可除了上千的攤位費和雜七雜八的費用,要養活一家老小,每月賺2000元夠嗎?”
城市近郊的農民或者菜販,如果能在條件允許的地方臨時設攤,攤位費能少一些,附著在菜價上的經營成本,至少會被剝下一層來。不僅是攤位費,其他各項管理費用也未嘗不可以考慮降一降。否則,經營成本下不來,市民也就只能吃高價菜了。
意外事件:
遇到炒作更是身價暴漲
很多批發商為了贏利,開始利用冷庫囤積部分耐貯存蔬菜,明明有貨也不賣,導致人為供應緊張,加劇了蔬菜的價格上漲。今年綠豆價格大漲,除了綠豆主要產地東北、雲南等地大旱,產地的批發商囤貨也是抬高價格的主要因素。
去年東北綠豆幾乎絕收,當地的批發商就囤貨或者惜售,或是通過 “炒豆”而牟利。說到底,這些炒作者才是真正的獲利者。(來源:揚子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