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協調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
社會建設是一舉托兩頭的大事,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又有利於發展經濟。社會事業的繁榮進步,是建設現代國家的要求。我國發展到今天,社會事業這塊“短板”如不盡快補上,就會拖經濟發展、擴大內需的後腿。現在,我們既需要也有條件加強社會建設。要把推進社會領域發展改革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和公共財政支出的優先方向,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與全面進步,增強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能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均等化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和內容,把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做好這方面工作,應當區分“基本”和“非基本”兩類性質的服務。基本的部分屬於公共產品,保基本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要明確今後五年基本公共服務範圍和標準。保基本,應做到廣覆蓋、可持續,使保障範圍逐步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在保障標準上,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剛開始可以低一些,以後再隨著發展而逐步提高,增強政策的可持續性,使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能夠長期運行下去。非基本的部分,應當交給市場和社會,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逐步完善調控辦法,通過發展相關行業,滿足多層次、個性化的需求。這樣做,既可以為社會資本開辟更大的投資空間,促進社會建設,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集中財力,履行保基本的職責。即使是政府提供的基本部分,也應注重利用市場手段,通過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提高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社會領域既有事業也有產業。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有利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創造力。應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市場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發展,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加強社會建設,重點是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應當從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推進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重點民生工程,著力構建社會保障的安全網。近年開始實施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已經取得初步成果,必須深入推進。要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實施近期五項重點改革措施,逐步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繼續推進廉租住房建設,加快棚戶區改造,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通過建機制,做到保基本、促公平、可持續,形成符合國情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應做更加艱苦細致的工作,把這些惠民利民的事情辦實辦好。
隨著社會結構加快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社會矛盾也可能進入多發期,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面臨更大挑戰。在新形勢下,迫切需要我們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創新社會管理機制,加快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履行好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要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系,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推動社會管理的重心下移。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增強公民意識,推行公共治理,形成社會管理和服務合力。要針對社會安全保障的新形勢,強化抗風險意識和危機管理能力,健全社會應急管理體制,按照預防與應急並重、常態與非常態結合的原則,有效處置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公共事件。
(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
實踐表明,制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大症結在於體制機制不合理,推動科學發展根本上要靠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是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是改革的攻堅時期,不加快改革,就可能貽誤重要戰略機遇期,喪失已有的發展成果。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勇氣和精力,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要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進一步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進一步調動各方面改革的積極性,切實尊重群眾首創精神,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為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提供有力保障。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要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體制環境。行政體制改革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服務和監管職責,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財稅體制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至關重要,要圍繞完善中央與地方的財稅關係、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平稅負、節能環保等,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對資源有效配置具有關鍵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吸取國際金融危機教訓,完善金融管理體制,增強金融企業活力,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市場價格是經濟活動最為靈敏的信號,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理順價格關係,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要素市場。
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條件下,進一步擴大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也是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挑戰、共享發展機遇的客觀需要。“十二五”時期,要適應世界格局深刻變化,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擴大開放領域,拓展開放空間,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新形勢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擴大開放,有一個完善開放格局的問題。既要提升沿海開放、向東開放,又要加快沿邊開放、向西開放,還要擴大內陸開放,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擴大開放,也有一個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問題。要下大力氣推動外貿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逐步從低端向高端轉變。擴大開放還有一個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問題。要在繼續做好“引進來”工作、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著眼全球範圍配置資源和要素,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投資大國轉變。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建議》主題主線鮮明,內涵豐富,部署明確,是“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建議》精神實質,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統一到中央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部署上來。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教育和武裝各級領導幹部,加快建設學習型政黨,不斷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破解發展難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的能力,完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努力調動各方面推動科學發展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積極性,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拓創新,扎實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