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劉家的地契房契真是“寶貝”。齊魯晚報 |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在黃河北岸的大橋鎮八里村有一戶劉姓人家,其家裡留存著38張房契地契,所記載的年代從乾隆元年一直到1951年。專家認為,這些家族文物絕對稱得上是“寶貝”,尤其對研究黃河故道變遷、晚清民國土地政策沿革以及當地民間習俗等很有價值。
齊魯晚報報道,日前在大橋鎮八里村,55歲的村民劉樹金捧出一個鐵匣子,裡面是發黃的一沓沓綿紙契約文書。這些他祖上傳下來的文契,頒發或者產生的年代跨度將近300年。最早的一張地契落款為“乾隆元年發給”,此外還有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的,然後是民國時期的,最晚的一張是1951年3月頒給的房產證,當時房產還歸“齊河縣第九區”管理。
這些地契房契記載的都是劉樹金的祖輩們買房置地、受讓土地房產的事項。其中一張民國時期的地產補契記載,劉家祖輩“因為黃水失迷文約”,特地找來村莊長、保長之類人物專門丈量土地,重新予以補發契書。每張受讓土地的契約文書上都有立契人、中人、代書人等的簽字畫押,格式內容基本統一,大多為土地四至以及價錢銀兩等等。但各個時期的地契文書上,土地丈量單位、銀兩、徵糧退還等的計量使用有很大差異,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鮮明特色。
劉樹金說,他們這個村子是1972年前後建鵲山水庫時整體搬遷到這裡的,村子歷史已有數百年,現在依然緊鄰黃河北大壩。他祖上曾經先後有人做過山東省高級官吏、濟南城裡大商號的大掌櫃、鵲山鄉鄉長等等,“都是仔細人”,因而對契約文書一向珍重留存,才使得它們保留至今。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在查看了這些家族文物後特別感興趣。“一個家族能這麼完整地保留下這麼多房產地產契約文書,時間跨度那麼大,尤其是黃泛區的大量地契,真是很難得,我是第一次看到。這些東西對研究黃河故道變遷和這個區域的民俗、土地房產政策的歷史沿革,都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從中可以讀到很多東西,比如土地政策、計量單位、轉賣程序、國家法規、鄉俗民約等等,信息量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