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人民網報道,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令人欣慰:1951年新德里第一屆亞運會,參賽選手489名,女選手31人,占運動員總數的6%。廣州亞運會,參賽選手9704人,女選手3607人,所占比例達到37%。
體育,從來都是映照現實的一面鏡子。半個多世紀來,亞運賽場上女選手數量和比重的逐步提升,正是亞洲社會不斷走向開放、進步、文明的一種標誌。
在她們的成長歷程中,體育占據什麼樣的位置、發揮怎樣的作用?在廣州,無數個女選手書寫的亞運故事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來自尼泊爾的羽毛球選手蘇賈娜,不到十分鐘便負於實力強勁的韓國選手,結束了亞運之旅。但這絲毫不會影響她對這項運動的熱愛。是羽毛球,讓這個在孤兒院裡長大的女孩健康成長。“羽毛球是我童年最大的樂趣,它讓我擺脫了孤獨和自卑。”如今,蘇賈娜即將成為一位體育記者,她說“在加德滿都,街頭巷尾到處是揮舞球拍的兒童,有時候簡陋的球拍都斷了線......。”
這正是體育的魅力,它不分國家種族、無論貧富貴賤,給人以同樣的力量、希望和快樂。
一池碧水中,來自斯里蘭卡的兩條“黑色美人魚”戈梅斯和卡蒂佩阿拉奇格外耀眼。嬌俏玲瓏的戈梅斯說,在斯里蘭卡從事花樣游泳訓練的女孩只有20多人,沒有固定的訓練場地,她們就在有限的幾家游泳館見縫插針;沒有高水平教練,她們就一遍一遍觀看各種比賽的錄像,自己琢磨著設計動作和編排。不為有人喝彩、不為贏得獎牌,只因痴迷那份美麗,亞運會,是她們綻放青春的絢麗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