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產士不足為華人生子帶來麻煩
而在大多數被採訪的華人母親中,儘管生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順產有的是剖腹產,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印象,就是英國醫院婦產科的病床很緊張,助產士過於忙碌。
去年11月份在英國米爾頓凱恩斯(Milton Keynes)的中心醫院生孩子的林女士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時候正值英國H1N1甲型流感流行期,醫院不准家屬在晚上8點以後早上9點之前在住院部逗留,所以當時的助產士人手顯得特別緊張。每個媽媽在自己的床位邊上有一個小按鈕隨時呼叫助產士,而那個按鈕實際上並不能起到隨叫隨到的作用,總是按好幾次才有助產士匆匆趕來。而新生兒被要求一定要在媽媽的身邊,作為新手媽媽對於如何處理新生兒有些手足無措。新生兒寶寶容易哭,也需要經常更換尿布,而作為剛下生產線的媽媽,體質虛弱,很需要助產士的幫助,那時候就明顯覺得醫院的助產士人手不夠,而自己非常的力不從心。”
記者在大多數華人母親中了解到,在產房裡通常只有一個助產士負責接生,如果碰到生產時間較長的孕婦,還有可能會碰上換班。在米爾頓凱恩斯醫院生產的林女士告訴記者:“我當天生孩子其實挺順利的,生完孩子的時候是清晨5點多,正趕上早班和晚班助產士的交班時間。剛剛生完孩子的我就被丟在產房裡,身旁只有不知所措的新爸爸和新生寶寶,我覺得當時的體質還並不虛弱,丈夫不停地出去催助產士來給我處理傷口,可只能碰見奔走忙碌的助產士一直推脫正在交班沒有人手,與此同時幾個產房裡都有孕婦正在生產。兩個小時後才有一位助產士進來為我處理傷口,那時候她才發現這兩個小時我一直在流血,因為剛生完時傷口並沒有被很好地處理止血。我因此失血過多,血壓過低體質十分虛弱,雖然後來醫院給予了輸血治療,可這已經造成了沒有必要的身體傷害,完全是人手不夠和經驗不足所造成的。”
林女士的例子並不是特例,和林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是同在Milton Keynes中心醫院生產的羅女士,她是去年12月份在同一家醫院生下她的第二個孩子,她告訴記者:“我也是在生完孩子後被晾了2個小時,我碰上的是晚上9點的交班,應該是晚班助產士和夜班交接,沒有人來為我縫針,我先生不知道去產房外催了多少次,可產房外包括前台完全沒有人,等兩個小時後來了一位助產士,看了看我的傷口說她的技術無法縫合,又換了一個助產士,那時候,我由於失血過多血壓偏低了。”這樣的例子似乎頻繁發生,前兩個月剛在倫敦溫布爾頓地區生下可愛的中英混血兒的王女士對記者說,她也因為助產士的人手不足而有1個小時沒有人員處理傷口。由此可見,大多數華人女性在生產時都需要碰到處理傷口的情況,而很多英國助產士並沒有縫針技術,所以很少人能在生產過程中只有一個助產士,大多需要在產後另換一名助產士專門負責傷口的縫合,如果醫院的助產士人手不夠,就需要在產房裡等待,等待時間過長就會對產婦造成不可避免的身心傷害。
高出生率和高危妊娠增加 助產士人手更缺
這些意見並不是華人的一面之詞,在今年10月份國家生育信托(NCT)的報告中指出,越來越多母親感到缺少助產士足夠的幫助。在受訪的1200名新媽媽中,有59%感到產後缺乏“情感”支持,42%表示沒有足夠的助產士提供應有的幫助,而這個比例在10年前僅為33%。NCT的公眾策劃部負責人表示“很顯然,英國現在迫切需要改善產後護理,我們的報告已經描繪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情況,而這些都是由於工作人員的短缺所造成。”
有調查顯示,2001年到2009年期間,英國的出生率上漲了19%,每年高達670000。而同期助產士的增加只有2000人,也就是12%。這樣的增長率和助產業的需求相比是遠遠不夠的。這些產婦中,肥胖、高齡產婦和青少年產婦都在增加,她們屬於高危妊娠人群,她們在分娩時尤其需要助產士的協助。
托尼(Tony Falconer)醫生,皇家產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的院長近日表示:“正如需要更多的助產士一樣,因為高危妊娠的增加,我們還需要增加更多的會診醫生。”
在調查的83個高級助產士中,30%的助產士表示他們的部門在去年已經降低了預算成本,而33%的助產士表示他們部門被要求縮減人員。三分之二的負責人表示問題的關鍵在於他們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來面對需求,也就是高出生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