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11月28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雜志》封面 |
中評社北京12月3日電/當中國家庭不必再存20%的收入用以支付上學以及醫療費用時,他們能夠過上更舒適的現代生活:更好的住房、衣服、交通以及通信。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下一個“消費大戶”。對於美國來說,“消費型社會”這個詞具有負面意義,特別是過去債務過剩的十年。但在中國則完全不同,消費型社會將改善數以百萬計中國人的生活。
國際在線引述《紐約時報雜誌》報道,對於世界其他地方來說,中國消費者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希望之一。數以百萬計的美國人將在為中國設計、製造、出售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受益,而這也是民主黨、共和黨、經濟學家、商業顧問、公司高管以及工會領袖都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力勸中國增加消費的原因。
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經濟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很多經濟學家正在猜測中國是否能在2025年或者2030年超過美國。但在中國建立消費性社會並不容易,沒人相信中國經濟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轉變。可是無論這種轉變需要花多長時間,轉變過程多麼困難,世界經濟的健康都要依賴中國。
在中國努力建設新型經濟的今天,美國也同樣發生著轉變。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和最新的挑戰者,他們都需要重新擺正自己的位置。美國需要擺脫負債的消費方式,投資於教育、基礎設施建設、能源以及科學研究。中國需要投資更少而消費更多,以維持快速增長。在這一過程中,也會刺激全球經濟增長。這兩個國家的巨大轉變將有助於創造一種更穩定的經濟增長模式。儘管中美未來幾十年內依然會繼續競爭下去,但出口繁榮的中國和消費繁榮的美國無疑是互相依賴的。最讓人擔心的是中國經濟陷入停滯,那將減緩美國經濟增長。而最好的結果是,雙方逐漸重塑他們的經濟,互惠互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