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在新中國重新獲得參加奧運會資格的上世紀80年代以後,從中國代表團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一舉奪得15枚金牌,到中國女排的“五連冠”,都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正像袁旦所說,“60多年來,舉國體制為中國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回想起五星紅旗一次次在國際賽場上升起,國歌一次次在大賽中奏響,舉國體制給中國體育帶來的這種揚國威、振民心的效果,給予它再高的評價也不為過。”
不過,隨著中國代表團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一周前結束的廣州亞運會上大把大把地獲取金牌,有關“舉國體制是否還應堅持”的討論在輿論中逐漸升溫,“人們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體育本身的價值並不只是通過為國家、為組織獲取成績來體現的,通過體育滿足人在自身價值實踐上的需求,才是體育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袁旦表示,“中國社會對體育價值的認識有了明顯進步,相比幾十年前,現在中國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有了巨大改變: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對外交往的國際環境早已今非昔比,競技體育被賦予的政治語境已大大減弱甚至不複存在。”對外而言,今日的中國已不仰仗體育賽事的金牌來證明自身的國際地位,對內而言,中國人也不會再為多得幾枚金牌而豪氣頓生或少得幾枚金牌而耿耿於懷。
“舉國體制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但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體育體制卻仍在走幾十年前的老路,這已經產生了太多的負面影響。”袁旦表示。
競技體育的小金字塔擠壓了大眾體育的發展空間
“中國並不是有誰在刻意限制大眾體育的發展,但由於長期人為強化競技體育為國爭光的功能並不斷提高其地位,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實際上對中國大眾體育產生了非常明顯的擠壓作用。”體育學者、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易劍東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總結起來,即公民的體育權益被忽視、社會的體育需求得不到滿足以及整個體育事業的社會效益不高。”
“從國際上看,競技體育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大眾體育開展得都比較好。競技體育與大眾體育之間應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易劍東說,“但在中國,競技體育的地位被人為地強化,於是就出現了競技體育不能與大眾體育對稱發展的奇怪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