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7日電/五都選舉剛結束,台“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立刻利用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闡述了七項台灣人民在兩岸關係中的“核心利益”。內容雖然截自馬英九不同時期的言論,卻是首度將這些主張集結成政策綱領,並且名之為“核心利益”;加上在國民黨“似勝實敗”的五都選舉後發表,在在顯示其背後有不尋常的寓意。
聯合報分析,從發表時機來看:五都選舉,國民黨千辛萬苦保住了三席市長,卻在選票上大失血。主要原因之一,是ECFA(兩岸經濟協議)雖然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但兩岸關係,歸根究底,關鍵在政治。馬英九政府經歷兩年半和中共在經濟上的熱絡往來後,發現島內統獨對立的絲毫未緩解。因此,馬政府必須把任期後半兩岸關係,重新引到政治,“硬的一手”的場域裡,力求在政治上不能失分,否則二○一二年,馬英九連任堪慮。
事實上,在五都選前,已經可以嗅出馬政府開始調整。首先,“國安局長”蔡得勝在公開發言時,將絡繹不絕的大陸採購團、訪問團部分定性成“統戰”,這樣“大尺度”的“敵對言論”在馬政府接任初期,根本不可能出現。緊接著在東京影展和亞運楊淑君兩場風波中,馬政府也明快回應,強硬的內容,也看得出馬政府想極力擺脫過度親中的刻板印象。
至於七項“核心利益”的內容,除了標舉“民主”和“和平”以外,最關鍵的部分,莫過於“台灣前途的開放選項”。馬英九在二○○八年競選時,曾經因為“台獨也是選項”的主張,遭到對岸及島內部分人士抨擊,但這次“陸委會”舊話重提,等於再度將馬英九的統獨立場,推到接近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邊緣。中共將如何回應,值得觀察。
“核心利益”這樣的用詞,近年來也常在中共官員的外交辭令中出現,舉凡台灣、釣魚台領土主權,或是南海諸島,都在不同官員的口中,成了中國的“核心利益”。“陸委會”同樣用上這個名詞,想必中共能一目了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