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淳亮:中國不僅不應該為此感到擔憂,反而應該從心底感謝這些國家的高超演技。 |
中評社香港12月9日電/中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加大河濱分校全球研究學程訪問學者包淳亮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近幾個月不少報刊文章指出中國的外交遭到頓挫,例如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東亞之行,被認為是聯合亞洲民主國家包圍中國;美國學者卡普蘭(Robert Kaplan)甚至把二戰前後的著名地緣政治學者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也端了出來,認為這是美國支持大陸邊緣國家,以抗衡崛起的中國。而兩韓的衝突,也使美國強化了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存在,似乎有劍指京津之感。
霸權衰退的焦慮感
文章說,如果硬是要尋找敵人,這種分析方式有其道理。但與其說敵人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如說關於安全與自我認知的焦慮,才是要被處理的對象。就此來說,中國固然有被美國包圍的焦慮,但由於中國崛起而產生焦慮的國家更所在多有,美國、日本尤其名列前茅。
美國的焦慮是要維持世界第一,「不做第二」;她要防止歐亞大陸出現足以挑戰美國霸權國家,而日本的焦慮是失去其在東亞領頭雁的角色。相對來說,奧巴馬亞洲之行的其他國家,未必與美、日心有同感。
文章說,印度的焦慮不如美、日之甚,在感到落後的同時,民間倒也不乏出於千年情誼與同為非西方大國而生的對中國的惺惺相惜之感。印尼民意對中國的態度長期正面,且美中相爭對印尼更多是機會而非威脅。
韓國沒有與中國角力的意圖,所求無非民族統一並與日本平起平坐。那麼,奧巴馬的四國之行,從何圍堵起呢?無非還是依靠日本而已,那麼這終究不是圍堵,而是美日安保的老戲碼。
周邊國家的緩解劑
美國人說這些國家需要美國來平衡中國。對於許多國家來說,倘若感到平衡,就算對中貿易大幅增加,受中國宰制的焦慮卻可緩解,從而有助於繼續擴大與中國的經濟、文化乃至於政治、軍事上的往來,緩慢有序的夯實其與中國的各方面關係。因此美國的介入,其實未必不利於中國外交關係的發展。
換個角度來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霸權轉移理論認為,霸權在其衰退過程中,容易採取過激的手段試圖捍衛自身的地位。倘若美國在印度等國獲得歡迎,在表面風光之際,也能降低霸權衰退的焦慮,減少美國使用武力的動機。
文章說,由此來說,中國周邊國家愈是努力對美國逢迎拍馬,乍看似乎是中國受到包圍,事實上反而愈有利於美中關係的穩定,也有利於中國與周邊關係的發展。中國不僅不應該為此感到擔憂,反而應該從心底感謝這些國家的高超演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