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號事件是一個突發事件,朝韓兩方的敵對關係和事件本身的證據缺失,決定了這是個難以迅速了結的疑案,但美國的高調介入使問題更加複雜化了。其客觀效果是:加劇了半島局勢緊張,衝散了韓朝之間好不容易才重現的緩和氣氛,離間了中韓之間快速深入發展的友好合作關係,打掉了日本政府要求美軍遷移普天間機場的計劃,美國延長了對韓國軍隊的作戰指揮權,強化了美國人對美日韓軍事同盟的控制。
無論是“天安”號事件的爭吵還是延坪島的炮聲,美國人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思索,韓軍執意要在敏感的爭議海域射擊,是否又有美國人做的手腳?據說韓國總統李明博得知前方打炮的消息後第一反應是“不要擴戰”,雖然總統府否認下達了這樣的指示,但從“天安”號事件中保留下來的國防部長官立即就被開缺了,看來李總統和金長官都有難言的苦衷。
有人說朝鮮是這次炮擊的受益者,這也是錯誤的。發生“天安”號事件時,在韓國和國際社會確實有不少人未接受朝鮮是作案者的結論,但這一次造成了延坪島軍民傷亡和民宅被毀的後果,使韓國的民心與國際社會的同情集中到了首爾一方。朝鮮正在為“進入強盛大國之門”而努力,向外部世界展示一個容易親近的形象,是順利開展國際合作不可或缺的條件。任何尋找投資機會的企業家,也不願意面對動輒就擺出一副硬邦邦面孔的合作夥伴。從這個意義上講,朝鮮的損失將是長期而嚴重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