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13日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山所教授今天在聯合早報發表文章說,11月27日,台灣完成了一次大型的地方選舉。選舉期間雖然偶有失序行為出現,末期又有突發的槍擊事件發生,讓不少人為之失望嘆息,但許多關心台灣前途和未來發展的國際媒體、駐台外國使領館、代表處官員及熟悉台灣政治發展的國際學者還是認為瑕不掩瑜,相信這是一次基本成功的選舉,不夠成熟的台灣民主仍在顛沛困頓之中往前發展。
這次五都選舉中,一如預期,國民黨贏得了台北、新北及台中三大都會區的市長席位,而民進黨則在高雄及台南得到了多數選民的支持,可以說是藍綠兩大陣營各有所獲。國民黨得到了多數席位,但減少了選票支持,民進黨輸了面子、贏了裡子,其在南部地區的大勝表現尤其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如何正確解讀其中意涵對大家都是個挑戰。
“小英路線”給綠營帶來什麼變化?
選舉中,在主席蔡英文領軍之下,民進黨採取相對溫和、理性、低調的策略,有人將其稱為小英路線。雖然各界對這種改變到底是屬於策略性的戰術調整,或是屬於戰略層次的本質性改變仍有爭議,但許多人對民進黨這種作法還是給予適度的肯定和鼓勵,畢竟台灣需要一個健康、理性的反對黨存在。這種良性的轉變不但可以降低朝野對立,也可促進社會和諧,這對台灣的未來相當重要。
選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多次強調,這次選戰讓很多人看到和過去不一樣的民進黨。這個政黨展現出其有熱情、但不激情,多政策、少政治的一面。話是講的相當不錯,但外界恐怕更想見到,民進黨能展現對台灣現行憲政體製的尊重與認同,證明它是一個可以信任的忠誠反對黨,並透過其內部所謂的中國路線大辯論,或在十年政綱中對兩岸關係有更明確的闡述,澄清其對兩岸政策的基本立場。
根據台北媒體報導,蔡英文已經決定成立智庫,為十年政綱中有關兩岸問題的論述預做準備。據知,其中主要原則是“互惠而非歧視、和平而非衝突、對等而非從屬”、“從全球戰略平衡與區域安全角度思考兩岸關係”、“中國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必須遵循民主程式”、“堅持以自由、民主與人權的價值做為與中國的最大區隔”。就字面看來,可說平淡無奇,甚至言之成理,但其中仍有太多的未解之謎。
如何看待民進黨的轉型
首先,這種框架性、概念性的論述表面看來似乎並無不妥。兩岸對等、追求和平、雙贏互惠理所當然,而且兩岸問題本應遵循民主程式,放在區域安全的戰略架構中一併思考,而維護台灣的自由、民主也都是為所當為之事。筆者就不相信,在表面上這些主張與國民黨的立場會有太大的不同,但問題的核心是,民進黨前述的所有主張在本質上恐怕仍是出於追求獨立的設想,而這才是問題癥結之所在。
其次,民進黨重要幕僚表示,十年政綱應會在“總統”提名之前推出,將從宏觀角度來看待中國大陸,只提供框架性的主張,避免把話說死,會預留空間,好讓其“總統”提名候選人藉由政策白皮書來填滿空間。從好的一面來說,這是預留迴旋空間,保持政策彈性、與時俱進;從壞的一面來看,這是投機的作法,權謀算計、包藏禍心。
顯然民進黨並未、也不打算真正放棄其追求台灣獨立的一貫主張。
坦白地說,外界應用、可用下列事項來檢驗民進黨的轉型。第一,民進黨應該面對它過去專門製造仇恨、分裂族群、鼓動暴力,只問立場、不講是非的錯誤;第二,民進黨應該拿出具體方法,努力或至少嘗試糾正、擺脫其黨內和社會中某些根深蒂固的基本教義派的裹脅和綁架;第三,民進黨要以一個更理性的態度和政策來面對崛起茁壯、難以逆轉的中國大陸,調整、甚或放棄其分離主義的主張。
對民進黨來說,適度區隔國、民兩黨的大陸政策並非不可,但自立的台灣並不等於台灣獨立,自強更與自大無關,民進黨必須要能坦然面對過去的錯誤,在尊重國家既有體制的基礎上,扮演忠誠的反對黨和積極監督、製衡的角色,同時再輔以勤政、愛民來爭取支持,這才是正確的方向。關於民進黨下一回合真正的鬥爭重點,國民黨在2012所面臨的嚴苛挑戰,我們下一回合再談。
最後,筆者常說,各界在觀察、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從大處著眼,要有相當的戰略高度,不要被事物暫時的表象所迷惑,而應直指問題的核心和本質,凡事只有回到事物的基本面才能得出真相,太多的權謀和算計未必能夠得逞,而表面無害、言之成理的概念也不能解決問題,實踐才是王道與正道。解析國民黨、民進黨固然如此,理解兩岸關係同樣如是。天下哪來那麼多的學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