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2日,一名市民冒雨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遇難同胞。 |
中評社香港12月14日電/《日本新華僑報》12月13日載文《中國應深入研究“南京大屠殺”》,摘要如下:
今年的12月13日,是日本侵華部隊實施“南京大屠殺”73周年。目前,中國人提起日本的侵華罪行,南京大屠殺因最為典型而被人們熟知。但是,由於部分民眾對南京大屠殺的了解,往往還表現在膚淺化、表面化、情緒化,而中國大陸學術界的了解,也有待於深入,所以我們也不能不看到,浮躁的心態有可能影響南京大屠殺研究宣傳的工作順利進行。
眾所周知,南京大屠殺死難三十多萬同胞。新中國成立初期, 1949年,南京雨花台建烈士陵園,毛澤東題詞“死難烈士萬歲”,比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建設早30多年。這一時期南京主要紀念在雨花台被蔣介石和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20萬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因此很長時間裡沒有宣傳南京大屠殺,以致無人知曉。
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南京大屠殺研究側重於具有政治意義和民族主義的實證研究,後來開始轉向以民族主義為原則的,運用社會心理學、國際法學、口述史學、法醫學等等多種學科理論方法與實證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當前開始運用科學的歷史觀,將人道原則與和平學引入研究,並注重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但是在廣度方面,研究偏重於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暴行,即偏重於對加害者的研究,缺少對南京國際安全區中西方人士即保護者的研究,特別是缺少對南京大屠殺時期南京難民即受害者的研究。在深度方面,事實層面的研究遠遠多於理論層面的研究,宏觀研究多於微觀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