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效果圖 |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美國《華盛頓郵報》12月14日載文《中國建築打上“外國烙印”》,摘要如下:
一位美國建築師說,在美國,樓房的預計使用壽命通常是75至100年,但在中國,民營開發商往往想要“壽命頂多30年的建築,他們認為建築就是日用品,用完就扔”。
中國的“建築熱”是近幾十年來絕無僅有的,這引得美國和歐洲的建築設計師蜂擁而至。他們將中國領導人的大膽藍圖轉化成鋼鐵、混凝土的建築,給中國的城市景觀打上了“外國烙印”。
當前,許多西方經濟體停滯不前,不少建設項目因資金緊張遭推遲或縮減,但中國卻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修建新的辦公樓、住宅、展覽廳、體育場、高鐵火車站,以及將近100個新機場。在眼下本國建築行業不景氣之際,中國的建築熱為歐美建築師帶來新的機遇和利潤。
當代中國很多標誌性建築,比如北京的新保利大廈、國際貿易中心及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均出自歐美建築師之手。外國建築師從上世紀90年代晚期就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但中國真正開始大興土木是在2001年。據中國政府估算,今後15年,中國將有3億人遷居到城鎮。
駐上海的德國GMP建築設計事務所高級建築師馬丁.哈格爾說:“中國是建築師向往的地方,規模令人難以置信。對設計師來說,建設一座新城市的機會不是常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