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20日電/ 瞭望新聞周刊刊載作者孫建紅的文章指出,10月以來,日本菅直人內閣支持率急速下降。多家日本媒體調查顯示,不到3個月的時間,其支持率從60%左右跌至25%以下。2010年5月鳩山內閣下台前,支持率曾低至17%,目前菅內閣支持率已離此不遠,顯示政權出現危機。
從日本媒體的分析看,菅內閣支持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力不足”或“領導力不足”。表現在經濟對策不力、外交拙劣、閣僚失言、未妥善處理小澤一郎的“政治與金錢”問題等。這些原因中既有深層次的、難以解決的長期問題,又有民主黨及菅直人的問題。
回顧小泉以來的歷屆內閣,每屆內閣都是剛成立時支持率很高,不久快速下降,導致首相下台。民主黨上台也沒能打破這個怪圈,鳩山內閣甚至只堅持了9個月。連續出現這麼多短命內閣,顯然不能把主要原因歸結在首相個人身上,而應先考察日本這個國家怎麼了。最近流行一種說法,泡沫經濟崩潰後,日本曾經歷“失去的10年”,如今眼看著又一個“失去的10年”即將過去。經濟長期低迷,導致國家財政困難,國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社會矛盾突出。國民希望政府有所作為,因此每屆內閣剛成立時,都給予很大期待,可惜他們都找不到有效對策,因此國民從希望變成失望,用低支持率逼他們下台。菅直人內閣同樣如此,儘管提出“新經濟增長戰略”,但收效甚微。
對外關係遇到困難也與日本自身的變化密切相關。受經濟影響,日本國力始終難以增長,導致社會出現焦躁情緒,特別在意別國是否超過本國,是否損害本國利益,遇到外交摩擦不容易冷靜思考、從長計議。與中、俄之間圍繞領土問題的摩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