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變 基礎設施投入重點從中心城區轉向新城
上海未來城市發展中還將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並將更多資源投向郊區發展。
市建交委主任黃融此前表示,“十一五”期間,上海中心城區與郊區在基礎設施方面投入比例為1.6:1,“十二五”期間要大幅調整為1:2,將建設重點轉移到郊區新城,優化上海城市空間布局。
目前鬆江新城、臨港新城、嘉定新城成為先期重點建設發展的郊區新城,新城內的居住、生活、教育、醫療、內部交通等各項設施都要配套。
“郊區新城除了要疏解中心城的人口,還應該通過各方努力,創造就業崗位,將一部分中心城的就業也疏解出去,使郊區新城成為各項功能更加完善的區域,從而緩解中心城區的交通壓力。”交通專家說。
專家獻策
提高公交服務品質 提高私家車使用成本
同濟大學交通工程系主任楊曉光教授昨日建議,應通過“一推一拉”,來切實加強公交優先。
楊曉光解釋說,“推”就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品質,吸引市民乘坐;“拉”就是在提供高品質公共交通的前提下,提高使用小汽車的成本,包括經濟上的(如提高市區停車費)和時間上的動態管理,將出行者推向公共交通。
楊曉光具體建議,要提高地面公交的吸引力,安全性、準時性、舒適性很重要,比如在公交專用道上對公交車實行信號優先。
“現在的交通問題並不是用單純的措施或技術手段就能解決的。”楊曉光認為,對一些問題還需要在政策、法規層面,特別是機制層面上加以明確,比如是否允許拼車?“國外不僅有拼車平台,且有相應的服務保障。”
改變傳統思路 不一味修路滿足小汽車出行
“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已經不能靠多修路這麼簡單的方法。”上海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中心主任陸鍵教授昨日表示,今後應該更注重集約型的土地利用,比如通過建設新城,減少不必要的出行。
陸鍵認為,如果以不斷地修路來解決交通問題,道路通行能力的增加又會激發更多的車輛上路,過不了多久又會堵車。所以,需要改變單純增加道路面積的思路,不能一味只滿足小汽車的出行需求。
陸鍵表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交通模式應該從鬆散型向集約型轉變,在集約化發展型城區中的汽車行駛頻率總量將會下降,因為一些家庭的日常出行會由單一的小汽車,轉變為步行、非機動車或公共交通等。當然,這應該做到單位、商場、學校、公園、公交站都在居民步行或自行車可達範圍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