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種“外部反應綜合征”相對應,中國一年來在周邊地區所面對的摩擦與衝突增多了,周邊國家與中國的領土爭議、軍事緊張關係,以及對中國的外交遏制也日益明顯化了。
自2009年10月以來,中國漁政船在南海海域的護漁、巡航行動不斷遭到東盟一些國家的指責、抗議和干擾。東盟相關國家在不斷侵蝕中國南海權益的同時,正在進一步推動南海問題的多邊化、國際化。事實上,儘管東盟國家不願與中國進行對抗,但通過發展與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關係,包括軍事關係,也不無制衡中國的意味。
同時,黃皮書也指出,雖然國際結構變動導致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出現了大量摩擦與衝突,但並沒有導致局勢失控。事實上,無論是中美、中日、中印還是中國與東盟的關係,摩擦發生後各方都會在較短時間內使關係恢復常態。這表明,各方都在努力適應這種新的結構,正在進行磨合,衝突並沒有代替合作成為主流趨勢。
最後,黃皮書指出,中國一年來與周邊國家的協調與合作也在顯著推進。例如,中國與朝核問題各方所進行的協調與合作,中俄在國際問題和地區問題上的相互支持與配合等。總體來看,這些協調合作型的關係框架對於緩解當前階段中國與周邊國家發生的摩擦與衝突,以及維護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基本穩定仍然發揮著積極有效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