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8日電/《時代商報》報道,平安夜堵車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過洋節、說洋文、一切哈韓,這不是好現象。昨日,教育部課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在武昌開題,專家們會上熱議傳統文化教育的缺位。
專家就是專家,研究的理論也很神奇。譬如“平安夜堵車是傳統文化的缺失”,仿佛中國的小汽車都是一夜之間上路的,又或者上路的汽車都是去做彌撒、報佳音的,於是悲嘆一聲——傳統文化完蛋了!當然,我覺得有了這個偉大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為北京等城市解決一下“堵城”的心病:你看,堵車就是因為洋節,那麼,禁止過洋節,道路不就暢通起來了嗎?
節日就是文化的表情。但怎麼過節,意義還是不一樣的。聖誕在中國,恐怕早就消弭了其宗教意義,剩下的就是一場盛大PARTY,大家熱鬧熱鬧,借洋節趕集而已,商家多賣點貨,市民趁機親熱一些,跟宏大的文化本身,似乎關聯度不是很大。至於“過洋節、說洋文”等不是好現象——這話讓人很有時空逆轉的錯覺。地球是平的,全球金融危機都能讓中國西部小鎮上的小攤販“虧本甩賣”了,我們這些走在潮流前沿的專家學者,怎麼就偏偏見不得洋節、看不慣洋文?總不能因為自己穿的馬褂油跡斑斑,你就說穿西服是大逆不道的吧。
西風東漸,與東風西漸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的春節等傳統節日,在不少國家和地區也是很有市場的,外國人甚至也懂得貼窗花、掛燈籠,甚至還參與節日里的花車遊行、舞獅子表演,也沒見人家的專家學者臉色凝重地說:遭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受辱了!更離奇的是,有專家認為,“有些學校組織學生給長輩洗一次腳,是一種形式主義,弘揚傳統要扎扎實實體現在生活中”。又要弘揚傳統孝道,又看不慣學生給長輩洗腳,解構起來一套一套,就是從不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思路。給長輩洗腳還不算“扎扎實實”的現實生活,難道要讓孩子們給外星人洗腳才算?
提到傳統文化,就讓人頭大。誦讀經典不算,給長輩洗腳不算,過洋節又叫丟了傳統,說洋文又令傳統很神傷——那這個傳說中的“傳統文化”究竟是“神馬”玩意?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到傳統,我倒想起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一句話: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創新才是硬道理,除舊布新才有未來。好的東西不能丟,但我們也不能總是活在過去。再說了,傳統文化要贏得更多的粉絲,你不能搞得像個怨婦似的自怨自艾,你得和洋文化勇敢PK,以實力證明自己受得起現代人的膜拜與臣服。
當然,研究“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也不是沒有必要。只是,現在的孩子也不是好忽悠的,千萬別以為自己都拎不清的東西就能蒙得了聰明的下一代。類似“平安夜堵車是傳統文化缺失”的偉大成果,還是敝帚自珍的好,千萬不要拿到孩子面前去顯擺,不然,孩子們會以為傳統文化就是玩腦筋急轉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