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盤被大資金“控盤”的顯著現象就是電子交易價格大幅背離大蒜現貨市場的實際價格。比如金鄉大蒜電子盤今年12月到期的大蒜合約的交割價就明顯高出了現貨價格。
這種現象導致很多在電子交易市場做空的中散戶賠本。大量虧損的空頭都不願在電子交易市場對衝平倉,而不得不用現貨交割。在金鄉地區採訪的過程中,記者遇到了一位正打算現貨交割的交易商王先生。“按理說,現在國家打壓價格,大蒜不應該還往上漲。這個走勢很奇怪。可是我不敢繼續賭啊,現貨價格4塊多錢,‘期貨’的交割價格5塊多,我要是做現貨交割,一斤只賠一塊錢,可要被平倉,賠得就更多!”
2009年下半年,山東東營一家主做大蒜交易的龍鼎電子交易網暴出醜聞。龍鼎公司參與做空豪賭,最終造成虧損高達2億元之多,公司最後不得不被迫重組。王先生也曾經是“龍鼎事件”的親歷者。“這個行情已經不是我們能夠看明白的了。現在想想,交割了也是好事,免得再陷入當年的慘劇。”
小額農貸易申請四家凑成“炒蒜團”
物以稀為貴。災害、減產,這些信息被放大,為今年大蒜漲到天價打下了基礎。然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各路游資的匯集,建冷庫,囤積貨源,扭曲了蒜價的供需關係,推高了蒜價。
游資來自於哪裡?在炒蒜這個典型案例中,金鄉當地游資和外地游資表面上有著不同的來源,但實際上都源於一處。
臨近年關,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在收縮銀根,金鄉縣蒜農小趙為貸不到錢而著急。“大家都不是拿自己的錢炒蒜,但現在向銀行借不出來錢,幹著急。現在交易量不大也和這個原因有關。”小趙所說的“貸款炒蒜”在金鄉是一個人所共知的秘密。“我們哪裡有那麼多錢炒呢?都是去銀行貸款。”小趙說。
在農村地區,銀行等金融機構為了扶持農業生產,都會給符合條件的農民發放小額農業貸款,一般每筆貸款不超過5萬元,審批條件相對寬鬆。但正是這筆錢成為“小趙們”炒蒜的啟動資金。
“貸款時不能說炒大蒜去,那樣就不貸給你了。我們想個理由,把錢貸到手,以後沒有人到你家裡來看你這筆錢到底幹什麼去了,只要到時候能還上錢就行。”www.stnn.cc
炒大蒜的資金門檻很低。今年6月,小趙就申請了這樣一筆貸款。申請貸款時填的理由是“種菜”,在他看來,這種做法很正常。他又找到三個朋友,一家拿出5萬元,一共凑了20萬,組成了最簡單的“炒蒜團”,以每斤5元錢的價格收購了一批貨源,轉手賣到了6.5元。
如果說本地農民參與炒蒜的資金來自於地方銀行的貸款,那麼外地炒家們則是帶著從股市、樓市、煤市等從各個渠道斬獲的資金,信心滿滿地前來參戰。小趙清楚地記得,最早帶著錢來炒蒜的是一幫操著南方口音的外地人。2008年,一斤大蒜的價格連兩毛錢都不到,這些人卻最先嗅到了大蒜的商機。有些人名義上是說自己做大蒜出口,但買了貨以後都不運出金鄉,只是換個冷庫重新儲存。大蒜在冷庫裡能放兩年以上,第二年蒜價就漲到了兩塊錢,很快這些人就賺了近十倍的利。
除了這些炒家熟練的身手、龐大的“胃口”之外,給小趙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是這些人“來的時候還普普通通,走的時候都開著好車”,讓小趙這些本地蒜農分外羨慕。
有了南方炒家們的啟蒙,“小趙們”也開竅了,2009年金鄉冷庫數量從1000餘洞猛增到近1500洞,這些新開的冷庫就是各路炒家的藏寶庫。在這些藏寶庫裡,本地資金、外地資金匯聚在一起,輕易地將每斤大蒜的價格從2元抬高到5元再到7元。
2009年末,金鄉縣政府對“山西煤老板和溫州炒房團資金炒大蒜”的消息辟謠,稱今年大蒜價格行情及漲價主要原因是大蒜供求關係決定的,山西煤老板和溫州炒房團資金炒作並非主因。但這一說法顯然與2010年的事實不符。
不論是本地貸款,還是外地游資,從總體上來說,炒作大蒜等農產品的游資來自於寬鬆的流動性。加之房地產市場上的投機渠道被漸漸堵上,泛濫的資金只能尋求農產品作為自己的出口。
農產品背後的游資推動行為已經引起了國家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相關規定明確指出,貸款不得流向股市、樓市和農產品炒作。但是相對於股市和樓市,國家對貸款流向農產品市場的監察力度顯然不是那麼“給力”。北京中期期貨經紀有限公司高級分析師楊莉娜認為,投資渠道依然只有有限的幾種,明年游資豪賭農產品仍然是大概率事件。
今年賺錢明年賠漲跌怪圈需打破
“暴炒之後就是暴跌。”儘管今年多收了幾萬元錢,但一說起明年的行情,金鄉蒜農們都是一臉無奈。
蒜農小趙家今年的收入不錯,10畝大蒜收入7萬元,這可以算是他家的“歷史最高紀錄”。但是,對於明年的行情,他擔心不已:“看到今年種蒜賺錢,大家就一窩蜂地都去種,明年大蒜肯定又不值錢了。”在村頭的田野裡,一片綠油油的全是為明年種下的蒜苗。“以往這些田裡有一半會種小麥、玉米,可你看現在的種植面積,最起碼比去年多一倍。”
根據小趙估算,化肥、農藥、地膜、人工,所有的生產資料都在漲價,估計每斤至少要賣到1.6元才能保證不虧本。但是根據現在的種植情況估計,明年的行情可能連今年價錢的一半都不到。“能否不賠錢,只能聽天由命了。”
金鄉大蒜只是今年游資暴炒品種之一。綠豆、蘋果、大白菜、棉花、白糖……這些被輪番炒作的農產品背後都有游資的身影。游資介入暴炒,直接破壞了農業種植周期規律,扭曲了供需關係,放大了流通環節的利潤,擠占了產業鏈兩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薑長雲認為,隨著我國近些年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農產品產業鏈條不斷延長。但在生產端,農民種植養殖環節“靠天吃飯”的初級化特征卻沒有得到改進,農民沒有定價權,同時掌握信息和對市場的判斷能力不足,在某種農產品市場高價時往往會跟風大量種植,對新的種植周期的變化無法適應。今年暴漲明年暴跌,農民的利益被損害,直接影響的是他們的種植意願。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認為,要建立專門的機制,監控游資動向,防止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市場上炒作。而打破農產品暴漲暴跌怪圈,最根本的還是從生產角度穩定市場,通過採取鼓勵農民建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農產品協會、農超對接等措施,從種植品種、種植面積上早做規劃,使農民能“抱團”面對市場,盡量平抑農產品價格波動。
“我們不希望一夜暴富,但希望能夠細水長流。”小趙的希望代表了大多數蒜農的心聲:“政府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建立穩定的訂單收購制度,每年收購價格有一個基本的保障。我們不愁今年種的莊稼賣出去,明年就會更加努力地種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