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經濟學會理事何偉文日前撰文指出,全球化生產和貿易流程由跨國公司主導,以利潤最大化為基礎。最後產品的所有權及主要利潤都屬於他們。
由於無視國際貿易格局的合理需求和發展方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在自身的經濟再平衡計劃中,均將“多出口、少進口”列為重要主張,並且不惜採取施壓人民幣匯率、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等措施。
“在本國企業已經占有主要利潤空間的情況下採取這些措施是沒有意義的。最終受害的將只是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廣東國際經濟學會理事劉德學說。
事實上,這些保護主義的政策導向已經對中國加工貿易產業和跨國企業的經營產生了影響,最顯著的跡象之一就是近年來跨國企業對加工貿易產業進行“主動”升級轉型的動力明顯減弱。
以美國“出口倍增”計劃為代表,歐美發達國家出於國內經濟發展需求,採取了收縮戰略,增加其國內投資。但這一政策的最直接效應就是減緩了跨國企業在華代工廠的轉型升級步伐,中山大學企業與市場研究中心主任毛韵詩說。
作為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廣州的情況就是一個例證。廣州市外經貿局局長肖振宇介紹說,2009年以來,跨國企業在華設立機電產品、高新科技產品代工企業的步伐明顯放緩,投資增加基本在物流、配送等環節。
晶華光學的黃河說,正是因為發現在代工的道路上越走越窄,企業才痛下決心進行轉型。“在轉型前,我們的毛利率只有14%;2010年,作為一個直接向歐洲和美國消費者提供產品的跨國企業,我們的毛利率攀升到了45%。我認為我們的轉型非常成功。”黃河說。
世界銀行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希望,未來的中國製造也能夠像日本、中國香港、中國台灣、韓國的產品一樣,與高端、高質掛上鈎,但最好不要與低價脫鈎。”
然而,“中國製造”要實現這個願望,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作為當今世界第一出口大國,中國已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目標。在傳統的貿易壁壘難以奏效的情況下,“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和“服務壁壘”等新手段紛紛粉墨登場。
經濟學家早就達成共識,一個國家的外部平衡政策的重點是維持一個與該國具體情況相協調的最優的經常項目水平。貿易保護主義只會導致貿易戰並損害各國人民的整體福利。
我們有理由期待,越來越多的國家將正視國際產業分布格局的真實情況,並制定正確的貿易和經濟政策,避免加劇後危機時代全球貿易面臨的不平衡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