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為,以上三個途徑加在一起,應該可以滿足香港土地的需求。所以,這幾年我們也都是循著這三個方向來做我們的工作,不過當然有很多其他因素要考慮。譬如為甚麼東湧很長時間只有大約八萬人?因為第一,有關港珠澳大橋在哪個地方接駁交通幹線,是要先決定下來;第二,新的赤臘角機場,要不要再擴建呢?擴建帶來的噪音環境對東湧進一步發展新市鎮會有甚麼影響呢?這兩個問題,現在相信已經明朗化了,所以我們會在明年年中或下半年會重新開始東湧進一步發展的研究。
下一階段東湧的新土地供應,要以一個比較不那麼高密度的形式發展,甚至要以階梯式的發展,即越接近海邊的樓宇便越矮。
這種種的因素加起來,近年我們在開拓土地方面面對了很多挑戰,這就是行政長官為甚麼花了那麼多篇幅來解釋近年的房屋供應似乎減少了的原因。現在希望可以加大力度。不過,現時很多地區都將地區利益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喜歡興建焚化爐、骨灰龕等設施,即使是公屋它可能都不願意建。這樣的心態如果不改變,我們在土地開拓中所遇到的挑戰可能會無日無之的。
農地轉住宅是增加供應的重要方式
劉迺強:未來所說的三萬五千房屋供應,這些土地從哪裡劃出來呢?
林鄭月娥:我們希望穩定的平均每年可以供應兩萬個私人樓宇所需要的土地,還有一萬五千個是公屋,加起來是三萬五。但是,第一一定要平均計算,每年都會有出入;第二是這兩萬個私人樓宇單位,面其實是來自幾方面的供應,並不是全部都由政府把兩萬個單位的新土地出來賣--這也不可能,過去十年都沒有這樣做過。由於香港是如此成熟的一個城市,我們可以開拓新的土地,但是是有限的,因為既不允許在維港內填海也不允許轉變郊野公園;第二類是港鐵上蓋發展以及市區重建局的重建項目。第三,我們很依靠土地契約修訂,例如新界的農地轉為住宅地,便是私人把土地業權集齊後,在獲得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發展後向政府申請土地契約修訂,把農地或其他用途的土地轉為住宅用途地,並向政府補地價。
我們估計,三個途徑加起來,我們平均每年提供大約兩萬個住宅單位元需要的土地。這其實是有難度的,我都不能說從現在開始今後十年每年都可以做到,但我們會努力。此外,所需的時間性並不是我們能完全控制的,例如地產商甚麼時候來補地價,或甚麼時候來完成這些契約修訂,都不是我們控制得到的。
如果你問是否可提供一些優惠令到它可以早點做到呢?這個我們是有在做的。譬如以往有關補地價的磋商,往往需時很久,我們兩年前成立了一個專責小組,希望可以談得更快一些;同時對地價的商討也制定了一些措施以加快程式。今年初我們通過針對三類樓宇進行強制拍賣的門檻由必須達到收購九成降到八成,其實有助於在舊區集齊地權來重建。因為一個城市到了現在的階段,新的土地肯定是有限的,只會越來越少,所以要鼓勵業主把舊樓重新發展,希望通過重新發展來增加供應。
政府總部有望年底喬遷新居
劉迺強:新的政府總部的進展如何?
林鄭月娥:新的政府總部的工程進展良好,應該在2011年第三季落成。行政長官在2009年10月施政報告就勾畫出“保育中環”的願景,都是發展局負責的。我覺得中環有一個非常獨特的歷史背景,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一個行政、政治、司法的中心,還很難得地我們在中區還有如此多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在“保育中環”共有八個項目,除了中環新海濱是一個新開設的海濱,其他七個都是歷史性的,包括有中區警署建築群、聖公會的主教山、中環街市、荷里活道前已婚員警宿舍、美利大廈和終審法院大樓。
現時位於下亞厘畢道的政府總部其實不是很舊,才五十年左右。我們請了一位著名的英國文物保育建築師撰寫了一份文物研究報告,他認為這三棟建築是比較新的建築,風格也比較簡樸,但它的前身也是一個政府總部,這地方有一個獨特的行政中心的歷史價值。因此建議中座和東座是值得保育的,因為建築上完整,以前是立法會現在是行政會議舉行的地方,即香港很重要的決策都在這討論和形成。至於西座,他認為西座比較接近中環及歷史價值不高,所以可以拆卸用來發展。
至於保育下來的東座和中座,我們也已找到了一個很合適的用途。因為英國的建築師提出的問題就是保留之後,如此嚴肅的建築究竟有何用途。現在的決定是把東座和中座用作律政司的辦公地方。
需要加大力度供應房屋用地
王平:近一年來房屋升價非常快,輿論的壓力也很大。未來在土地提供政策上會不會有更多的長遠的打算?
林鄭月娥:其實2010年年頭已經做了一個重大決定,自從2002年政府公佈了重新定位的房屋政策之後,我們利用勾地表作為唯一的土地供應方法。即政府提供土地的清單,發展商如有興趣便可申請,將土地勾出,再來拍賣。
2010年年初,財政司司長已經改變了這個做法,現在仍然有勾地表,但也有主動賣地,我們到現在為止已經賣了三塊,這是主動賣的,另外也有七塊是勾出拍賣的。以後我們也會繼續“雙軌”--既有土地的勾地表,也會主動供應土地。因此,當市場有需求,但又沒有人來勾那些土地,政府便可以有這個主動權來供應土地。這便改變了供應政策,立法會議員有時要求我們恢復定期賣地,其實這概念已經基本一樣了。
但土地供應還需加一把勁,好像我剛才解釋的,現時土地規劃的過程真的很漫長,在這個過程,會出現很多意見:地區人士有意見、保育人士有意見,然後又經過規劃程式,再經過公眾諮詢,恐怕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由司長領導的督導小組,加上在基建上配合,希望這個工作會做得好一點,但是我們確實是需要加大力度來供應房屋的用地。長、中、短期的措施也都有。
長遠來說我們須落實兩個新發展區,此外,我們同時也會開展幾個可增加土地供應的研究,例如像安達臣道、屯門藍地等石礦場用地,將來應該是可以使用的。按照規劃研究這些用地要到2020年才能供應。中期的措施包括使用舊啟德機場。舊啟德機場是塊寶地,它的住宅地要儘快出。短期就是要靠鐵路上蓋的那些地,以及剛才我提到的工業地的轉型,因為這些工業地上的基建都已完備,也就是說不需要三通一平便可以用的了。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月號,總第15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