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7日電/大洋網—廣州日報的文章指出,中美關係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的定位。中美元首互訪,是為了擺脫各種干擾,達到“及時糾偏、梳理基調”,確定兩國“可預見的未來”的發展方向。
應美國總統奧巴馬邀請,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將於1月18日~21日訪問美國。在中美重開交往大門已過“不惑之年”、21世紀第二個十年伊始的大背景下,中美關係經歷了2010年的“陰晴不定”,雙方關係何去何從正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緣此種種,胡主席的此次訪美格外受關注,被認為是為中美關係“指明方向”的一次“推進之旅”。82歲高齡的美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紐約時報》撰文,甚至將胡主席訪美與他親歷的“鄧小平歷史性訪美”相提並論。
自1972年中美兩國實現關係正常化以來,中美關係的發展儘管歷經曲折反覆,但自始至終保持積極向前的發展大勢。而兩國元首的互訪,經常在兩國關係陷入危機的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助推兩國關係從低潮到正常、從動蕩到穩定、從猜疑到信任。如果梳理中美元首互訪的四個歷史時期,我們就可以發現,歷次中美元首互訪為中美兩國所帶來的,恰恰就是指明中美兩國戰略關係的“導航燈”。
其一、上世紀90年末期,中美元首互訪是在台海危機背景之下實現的。1997年~1998年,中美兩國元首互訪,雙方確立了發展面向21世紀中美關係的目標、原則和指導方針,緩和了中美關係緊張態勢,保持了美對華的“建設性接觸”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