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紐約時報90歲前總編:在重慶看到延安精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7 11:22:10  


西默·托平的著作。
 
  重慶正加緊建設“暢通重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要提高到3000公里,達到歐洲發達國家水平;鐵路運營里程提高到2300公里,基本實現“8小時出海”;市內軌道交通通車里程提高到200公里,貫通主城9區,減少擁堵。

  薄熙來也給托平夫婦作了“解讀”:“五個重慶”都是民生工程,都是為人民服務。“森林重慶”是要改善環境,讓老百姓多吸氧;“暢通重慶”是要改善交通條件,主城不塞車,鄉村有油路;“平安重慶”要增強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慶”要讓孩子長得壯,老人活得長,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慶”則要著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條件和環境。這“五個重慶”是為後代造福,讓我們的子孫100年後都受益。

  “香樟樹能驅蚊子;銀杏樹能活一兩千年,長得又高又直,都是難得的好樹種。現在讓我犯愁的是如何讓重慶孩子長個兒。最近,著名田徑教練馬俊仁給我支了個招兒——跳繩,不僅增加韌帶彈性,還能幫助長個兒。”薄熙來的幽默話語,讓托平夫婦開懷地笑了起來。

  讓女兒幫助重慶建設

  在重慶,托平夫婦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層公寓,其中“民心佳園”公租房項目引起了他們很大的興趣:樓宇間是花園綠地,周邊規劃有輕軌、學校、醫院和超市,生活方便。托平夫婦了解到,重慶在中國率先建設公租房。

  托平夫婦還發現,中國中央政府批准重慶設立的國家級開發開放區——兩江新區,擁有甚至優於上海浦東新區的政策。現在,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才正湧入重慶尋找機會。

  “我女兒現在擔任微軟全球財務總裁,我回去要讓她來重慶幫助建設兩江新區。”托平向薄熙來表示。

  專門來渝過90歲生日

  “你問我為什麼對我來講中國這樣難舍難分?有三個原因:首先,我在中國遇見了奧瑞;二是中國是我當記者的起點;三是在中國生活和工作,我對中國人民產生了極深的感情。這就是為什麼我和我的夫人,專門從紐約飛到重慶來慶祝我90歲的生日。”

  西南政法大學近300名學生擠滿了圖書館報告廳,過道裡也站滿了人。托平一路小跑似的登上了主席台,站在演講台的麥克風前,一口氣講了近一個小時。在座的學生分享著他的感悟:“我認為,作為記者最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為你的國家效勞。”

  在重慶期間,90歲的托平四處觀察訪談。“我們家族六代人都在中國生活過。”托平夫人說,“1891年,我爺爺在湖北襄樊創建了中國第一所女子中學。那個時候,中國的女子都裹著小腳。我奶奶經常在河邊看到被溺死的女嬰。而今天,中國學新聞的多半是女生。中國已經進入了現代社會。”

  托平說,“在我看來,重慶的做法正是中國幾代領導人所堅信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傳奇托平:採訪延安,準確預言中國解放

  托平在美國新聞界享有崇高威望,至今仍是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榮譽教授。在西方世界,托平是少有的能夠用“親歷”大跨度比較著中國發展變化的媒體人之一。托平在中國解放戰爭期間,曾赴延安,採訪過朱德、劉少奇等中共領導人。他不僅是赴人民解放軍前線陣地採訪、報道淮海戰役的唯一的西方記者,更是第一個向全世界報道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西方記者。

  我看到新中國即將誕生

  1946年11月,作為國際新聞社駐京的首席記者,托平在時任北平軍調部中共代表葉劍英的秘書、新聞處長黃華的安排下,赴延安採訪。到延安後,托平被安排住進一個窑洞裡,睡在一張木凳和木板支起來的床上。

  “延安跟北平完全不一樣,在延安的街頭,我看不到一個乞丐。”托平回憶說,“在沿街的小店鋪前,我遇到的都是來自中國各地的熱血沸騰的大學生。每到晚上,在星空下,大概2萬多名住在窑洞裡的大學生們拎著閃爍的煤油燈,參加政治會議,或是參加晚會,演唱革命歌曲。”

  “我在楊家嶺窑洞前的一棵大棗樹下,對劉少奇進行了一次深入的採訪。”托平說,“儘管國民黨軍隊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人民解放軍,但是,我看到了一個新中國即將誕生。我堅信,解放軍不久將會解放整個大陸。”

  拍攝周恩來登上《時代》

  1971年,托平以《紐約時報》副總編輯身份訪問中國。托平的夫人奧瑞.朗寧.托平,是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撰稿人、攝影記者。她是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切斯特.朗寧大使的女兒。

  托平夫婦對中國許多領導人如周恩來、鄧小平、李先念等進行過採訪。上月在重慶訪問期間,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送給托平夫婦兩尊銅像,分別是毛澤東和周恩來。托平夫人驚喜地叫出聲來。原來周恩來的銅像,正是以她39年前給周總理拍攝的那張照片為原型創作的。

  1971 年,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設晚宴招待朗寧父兒。當時正值“文革”期間,經濟發展受阻,國際關係緊張,這些一直煩擾著周總理。而這天的晚上,見到老朋友,周總理特別放鬆,心情特別好。總理斜身靠在沙發上,跟朗寧大使回憶他們當年在重慶和南京的時光,時而兩人還開心地笑起來。周總理的英俊神態被奧瑞抓拍到了,她一口氣拍了幾十張。後來,這些照片衝印出來,奧瑞拿給周總理看,總理笑了,奧瑞再次抓拍。在這兩次拍攝的照片中,一張成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人像,另一張被中國政府選為周總理的遺像。

  聽到淮海戰場炮聲驟停

  2008 年10月,已經88歲高齡的托平,為了真實地再現新中國誕生前夕發生的重大事件,重返淮海戰役戰場所在地徐州採訪。結合他過去戰地採訪的經歷,一年後,他出版了《站在冷戰的前線》一書。書中的開頭寫道:“一整夜炮聲像打雷似的響個不停。天亮時分,炮聲突然停了下來。我在一個農民的窩棚裡,睡在糧垛上,身上蓋著一個棉被單。在猜想,這段沉寂意味著什麼。我摸著黑走到門口,解放軍戰士用卡賓槍攔住了我。”

  托平接著寫道:“很快我發現,炮聲的停止,是國民黨投降了,淮海戰役結束了。這意味著亞洲出現了一個新曙光。”

  中國的變化像科幻小說

  托平這次回到中國,“我看到我的夢想已經成真!”

  “1946年我第一次到中國,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大地和隨處逃荒的人。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1978年後,這一切都在變。”托平夫人翻看重慶畫册說:“今天看到重慶,更發覺中國的變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說,速度令人難以置信。”(來源:重慶晨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