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近年來中國崛起態勢顯著,而國際金融危機又進一步將中國推向國際政治舞台的中心。中國去年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更引發了全世界對中國戰略走向的關注。而美國高調“重返亞洲”等一系列動作,令2010年的中美關係樹欲靜而風不止,直至年底,雙方才出現修補關係的種種跡象。對於兩國關係中長期的發展走向,著名美國問題專家、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向香港文匯報指出,國與國關係並不由友誼來塑造,而是由具體的利益來決定。中美不是簡單的友好或敵對的關係,而是彼此共同利益能否使雙方關係繼續向前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中美兩國實力差距的拉近,雙方在全球的利益競爭呈上升趨勢,利益摩擦明顯增多。特別是去年以來,美國在中國周邊不僅頻頻與日本、韓國舉行連番軍演,還在南海借所謂“南海航行自由”不斷拉攏中國周邊國家,並借人權、西藏、台灣等問題不斷干涉中國內政。
冀美國勿在亞洲“攪渾水”
特別是美國竭力宣揚幫助東亞國家應對所謂的“中國威脅”,強調美國在地區層次上應對“中國崛起”的安全義務。這被不少國際關係專家稱為美國的“重返亞洲”戰略。
有中國外交界高層人士指出,這一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美國從未離開過亞太,中國理解和尊重美國在亞太地區存在重要利益,希望與美國進行有效合作,來共同推動本地區的穩定與繁榮。同時,中方也希望美國理解和尊重中國的利益。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亞太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沈世順指出,對於美國“重返亞洲”,中國的態度是希望它能夠在此地區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扮演“攪渾水”的角色,利用歷史問題以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南海諸島上的爭端挑起矛盾,只會給這個地區帶來安全隱患。
專家支招“兩手對兩手”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中國前駐美大使周文重指出,美國採取兩面的對華政策,中國應“以兩手對兩手”,採取動態措施,因時、因事而有所側重,某一時段可能合作多一點,或鬥爭多一點,不過最後的落腳點一定是加強合作。只有通過擴大共同利益,才能抑制雙邊關係上的消極發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郭憲綱向香港文匯報指出,在合作增多的同時,中美之間的摩擦也在增加,但其中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他分析稱,美國國內有部分人認為,一個大國的崛起,必然以另一個大國的犧牲作為代價,正是這種對中國和平發展的不信任,導致美國在包括南海在內的中國周邊不斷採取軍演等刺激中國的行動。“但是,美國的這種行為,只會使中美間的互不信任進一步增加。”
中美是“競爭性夥伴”
郭憲綱強調,中美雙方既非簡單的對手,也不是單純的朋友,而是一種競爭性夥伴關係。
在小布什執政時期,中美關係被定位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奧巴馬上任後,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提出了中美關係“戰略再保障”的概念。對於中美關係的不同描述,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表示:“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定位處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處在一個不確定期。所以胡主席此次訪美的時機很重要,有助於美國明確對中國的戰略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