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階段的中美關係,可喜之處在於雙方都清楚認知到“合則利,分則害”的道理。 |
中評社台北1月21日電/胡奧會後,中美隨即發布聯合聲明。這份洋洋灑灑總計41條,兼顧了“裡子”和“面子”的聯合聲明,儘管呈現出中美領導人對“合作重於競爭”的認知,但雙方長期存在而難以解決的許多戰略分歧,恐非幾次高層會晤即可化解,最終仍須接受現實政治的考驗。
旺報今天社評指出,中美這次捨棄使用較具法律效力的“聯合公報”字眼,而屈就於代表協商結果的“聯合聲明”,顯示中美間仍無法對主權爭議問題形成共識。聯合聲明的內容相當廣泛,涉及雙邊建構的經濟夥伴關係、軍事互信與人文交流、共同因應全球氣候變化、能源及環境合作、高層互動、全球和區域安全、人權及對台關係等重要議題。整體來看,許多條文多具宣示性意義,實際的爭端解決看來短期內仍不易排除。
鮮明的例子是,這次聯合聲明陳述了雙方對所謂“台灣問題”的態度。中美都強調其對雙方關係的重要性,北京依然堅持“台灣問題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希望美方信守相關承諾,理解並支持中方在此問題上的立場”,美國則表示“信奉其一中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換言之,美國除了讚揚兩岸簽署ECFA,表態支持兩岸和平發展與加強各領域對話之外,並未就中方關切的對台軍售議題上明確表態,至少從胡歐會談的結果來看,美國立場沒有退讓的跡象。
回顧2010年的東亞安全情勢發展,特別是中美間從年初對台軍售,一路歷經網路自由、南海主權、黃海軍演、人民幣升值至朝鮮半島危機等爭執,皆顯示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與複雜性。雙邊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非零和關係,若非華府與北京領導人能保持克制,雙邊關係的裂痕確有可能擴大。
嚴格來說,去年中美關係反映的是雙方合作基礎的脆弱性,今年若從胡錦濤此行美國的成果,以及中美聯合聲明的內容來看,中美關係的基本矛盾仍未消除。其實,北京與華府都有充足的理由避免相互對抗,彼此間也都不想過度承擔眾多棘手問題的壓力,以避免雙邊關係愈走愈遠。
美國經濟需要儘快復甦,減緩財政壓力勢必先減輕海外沉重的軍費負擔,同時設法在中東與南亞地區維持長久的權力平衡;大陸快速經濟成長的結果,也帶來日益增多的內部治理難題,處理不慎就可能引發社會動盪;換言之,中美雙方都需要維持穩定而順暢的雙邊關係。
全球金融風暴之後,中美實力確實產生變化,中國崛起也導致北京與華府的情勢誤判。北京內部普遍以為,中國崛起代表的是美國衰落,因此面對一些涉及核心利益或國家主權問題,態度上往往過於強硬,衝擊中美關係,在所難免。反觀華府,似乎從不願承認中國已經崛起的事實,更不無意正視北京分享國際領導權的需求。這種刻意誤解中國的心態,以為只要給足中方面子,即可獲取想要的回饋,甚至把北京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視為接受西方價值觀的起步。
中共召開18大之前,胡錦濤應該是最後一次對美國是訪問,中美關係能否穩健發展,仍不乏一些不確定的變數,例如人民幣升值問題,去年雖未演變成中美間的貨幣戰爭,但美國國會已通過的所謂“人民幣法案”,儼然已成為雙邊關係生變的定時炸彈。至於涉及大陸核心利益的對台軍售問題,同樣亦考驗中美關係的走勢。根據日本產經新聞最近的報導,奧巴馬對中方重申遵守對台關係法之後,美方可能在適當時機公布去年決定對台軍售的武器項目,其中特別有關F16戰機或防衛性導彈等部分,是否因此再度引爆中美衝突,值得關注。
現階段的中美關係,可喜之處在於雙方都清楚認知到“合則利,分則害”的道理,如同希拉里多次用“同舟共濟”來形容當下的中美關係。堪憂之處則在於,中美雙邊在價值觀和戰略利益上呈現的差距,短期內恐難徹底解決雙邊分歧。這份中美聯合聲明,雖然舒緩了中美間的衝突,但如果雙方不能根本解決價值觀的歧異,衝突終難仍難避免。
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在於,中美皆應正確認知與解讀對方的核心利益與價值觀,也需要充分體認,台灣擁有防禦性武器對維護東亞安全及促進兩岸政治協商的重大意義。我們希望中美能夠落實這份聯合聲明的內容,終究中美和諧代表的就是整體東亞安全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