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總導演高小龍。資料圖片 |
中評社北京1月25日電/1月23日,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角度篇”亮相。此前“人物篇”已經登陸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並在CNN等國際媒體播放。國家形象宣傳片迅速成為媒體的焦點,爭議聲也隨之四起。對國家形象宣傳片究竟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傳播效果,外界有諸多質疑。
南方網報道,兩部很短的片子,總導演高小龍卻用了一年的時間來打造。這個戰線拖得如此之長,以至於記者問他收到的反饋如何時,他說自己已經麻木了。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這位曾經拍攝過北京申奧宣傳片、上海申博宣傳片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短片的導演,向記者講述了他對這部國家形象宣傳片以及國家形象的理解。
1.角度篇:“說理不是說教”
“角度篇和人物篇沒有可比性,一個是廣告,一個是專題片。這決定了它們創作規律的不同。”和之前播出的只有60秒長的“人物篇”不同,“角度篇”時長為15分鐘,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達空間。
在“角度篇”的開頭,創作者提出了“我們是誰”、“我們在想什麼”、“傳統是一種背負,還是一種推動發展的動力”等五個問題,為“角度篇”定下基調,整部片子試圖對這些問題做出回答。
在接下來的部分,“角度篇”通過“開放而有自信”、“增長而能持續”、“發展而能共享”、“多元而能共榮”、“自由而有秩序”、“民主而有權威”、“貧富而能互尊”、“富裕而能節儉”8個章節系統、辯證地闡述了當下中國。
“‘角度篇’試圖通過當下中國百姓日常生活常態的多樣圖景來論證這些論點,影片是在呈現一種狀況,說明一些現象,並不想有任何的說教。”高小龍說。
相比被批評用了太多名人的“人物篇”,“角度篇”引入了更多普通百姓的面孔。為了全方位呈現當下中國,攝制組兵分五路,“深入民間,捕捉老百姓的生態”。他們走遍了中國的邊疆,去了數十個城市,拍了成百上千分鐘的素材,最後選取了其中800多個畫面,編輯成了15分鐘的版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