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民族主義思潮湧動的背景下,邁出這一步很可能將有損領導人的政治生涯,戈爾巴喬夫便是前車之鑒,但面對車臣問題的積重難返,這一步仍值得嘗試。
其次,還需認識到,車臣民族是一個尚未完全進入現代社會發展階段的民族。這不僅指其經濟發展狀況,更是對其社會發展階段以及與此相協調的民眾素質的認識。目前,在車臣仍然保留著非常古老的“搶親”習俗。如果一個少女被男人強行占有,那麼她會終生忠於這個男人。如果這個男人死在了同俄羅斯人戰鬥的戰場上,那麼少女將義無反顧地撿起丈夫掉落的槍,繼續同敵人戰鬥。讓許多俄羅斯人聞風喪膽的“黑寡婦”就是這麼來的,諸如去年4月的地鐵爆炸案這樣的恐怖事件也就是她們發動的。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在大學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少女基本上都可以擺脫這種陳腐的傳統。
另一方面,由於苦難的民族歷史,車臣少年往往從小接受一種扭曲的教育。在一部反映車臣戰爭的影片中,一位車臣教師在露天給孩子們教授車臣歷史的課程。其中的內容滿是車臣人殘殺俄國平民並搶奪他們財產的“事跡”,教師將殘殺稱作“戰鬥”,將搶奪稱作“繳獲”,並告訴孩子們這些人都是英雄。在這種教育下,俄羅斯人眼中那種“車臣人全是匪徒、流氓”的印象便由此而來。
在俄最大牌的導演米哈爾科夫拍攝並在中國熱播的電影《十二怒漢》中便反映了這種對車臣人的觀感。非常可貴的是,米哈爾科夫在電影中對這種觀感進行了反思,勇敢的為車臣人說話,由米哈爾科夫而引起的這種反思也正是俄羅斯人在處理與車臣人關係時所必需的。如果不放下對車臣人的成見,反思歷史,反思對車臣人的態度,兩個民族之間這種持續了200年的矛盾很難消弭。
總之,200年的糾葛絕非一朝之功可撫平。新近發生的恐怖事件應該可以促使克裡姆林宮尋找對車臣人的“新思維”。
(作者系北京媒體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