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7日電/美國世界日報27日社論說,台灣當局在歲盡春寒之際,一度有意以申請赴台目的與事實不符的理由,拒絕大陸行善首富陳光標高調入台濟貧。這下子惹惱了不少對此頗有期待的中低收入戶和弱勢民眾,有報導指稱,桃園縣政府接到的抗議電話塞到爆。所幸陳光標及時表明改採委託辦法發放紅包,一改高調作風,台灣當局也樂得順勢轉彎。
社論說,台灣中低收入戶和弱勢民眾所在多有,陳光標行善又從來以高調著稱,這是兩個端點,很容易成為媒體話題,難題也隨之而生。台灣當局還好沒有擋人行善,要不然還真會讓這些中低收入戶的期待成了怨嘆,況且明年馬英九競選連任,無異和自己為難。
為什麼台灣當局有意擋駕,不樂見陳光標赴台行善?為什麼當初寧願得罪那些中低收入戶,也不讓他們多領一個紅包好過年?就移民屬傳的答案,正因為陳光標行善太過高調,有損台灣中低收入戶和弱勢民眾的尊嚴。綠營地方首長固有人不拒絕來自對岸的“感恩紅包”;但更有人視此為統戰手法。
社論說,或許這也是出於“君子之腹”的考量,即擁有公權力且不愁吃穿的權貴們,彌來居移氣,養移體,豈容對岸有人赴台誇富。更不願看到有人競為“嗟來食”,向陳光標低頭道謝。再者,台灣當局也有可能擔心綠營藉此發難。
可以相信台灣是個慈悲之島,例如慈濟濟助天下之所當急,從東南亞海嘯到四川汶川大地震,都可看到慈濟義工行善留下的足跡,口碑所至皆可列入典範。慈濟當然也有一些堅持,在宗教信仰上即主張我佛慈悲;至如陳光標行善的檔次,則是自我標榜,兩相比較自是高下懸隔。
社論說,台灣慈善機構自不限慈濟,到汶川救災的也不只慈濟,陳光標也去了。世人所以知道這些行善的事跡,相信也有號召之意,好讓有心行善之人知所歸趨。陳光標行善之於島內“為富不仁”之人,相信也是一個刺激。
“行善不欲人知”是個人修行的境界,陳光標當然談不上,但陳光標較諸“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者,又要高明不少。“善有善報”,或出於行善之人希望在上帝或菩薩之前記名,為發願、還願而來。無論動機如何,行善總是好事一樁,也應樂見世間多有行善之人。
社會主義體制得以湧出一批大資本家,從世界首富蓋茲夫婦和股神巴菲特到北京勸募更可突顯這些異數,多多少少證明改革開放和中國崛起總有一些關聯;再就陳光標有意在生前散盡資產“行善”,就資產流通和再創造而言,應是一個可以思考的觀點,非僅可以從體制外贊助社會福利,也有利於社會生態大循環。
過去,台灣當局全力防堵大陸派出情治人員赴台“顛覆”,“保密防諜”的標語隨處可見;兩岸有了交流,則很介意共產黨員赴台,來客皆得註明身分;現在大陸出了資本家要赴台灣行善,可謂完全顛覆了台灣人民對大陸的傳統印象。台灣人民還真有必要調整認知心態,各式各樣的印象顛覆還會接踵而來。
社論說,陳光標行善風波其實寓示了兩岸形勢的轉移,也可以預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施行之後,基於對等互惠原則,陸資、陸客必將大舉進場,有人赴台行善,也會有人帶來各種光怪陸離之事,台灣當局必要妥為因應,見怪不怪,且應樂觀地迎接兩岸新局。總之開春大吉,但願有更多行善之人,大庇天下清寒俱歡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