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台灣經濟回升復蘇的背景下民眾的貧富差距在擴大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馬英九執政團隊努力改善兩岸關係,希望借助大陸經濟活水來帶動台灣經濟成長。六月底大陸與台灣簽署歷史性的ECFA後,台灣就積極展開全球佈局,並在八月初與新加坡同步宣佈將洽商經濟合作協議。隨著各項經濟政策的出台,台灣經濟回升復蘇,十月失業率降到5%以下,全年GDP有望比去年增長9.98%,觀光史上首次年度來台人數將破500萬,其中以大陸遊客最多。國民黨推出的競選廣告也打出“經濟牌”,但經濟表現卻似乎無法為國民黨選情注入太多活力。
從台灣的實際情況分析,儘管台灣整體經濟狀況呈現復蘇的勢頭,但是,台灣民眾的切身感受並不明顯。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在持續擴大,由1998年的32倍擴大到2008年的66倍。多數民眾享受不到亮麗的經濟成果。原因在於台灣經濟成長偏重出口帶動,長期依賴電子業的出口,但是“電子業的生產基地早已外移殆盡,顯示在經濟統計上的數字,只會創造產值,卻沒有增加就業、提升民眾所得的效果”(注5)。另外,為了發展經濟,台灣當局盲目相信“大投資、大建設”,忽略就業所得問題;盲目相信只要GDP能夠成長,全民就能雨露均沾;盲目相信自由市場運作,忽視社會福利等配套措施的建立。受訪的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指出,“一大關鍵在於,所有政府亮出的經濟資料和經濟協定都無法轉換成民眾感受到的經濟效益”(注6)。
(二)在本土化轉型中理性的政策辯論難以抵擋對“本土價值”的道德追求
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轉型仍在持續之中,“本土意識”作為“道德政策”在每次的選舉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選舉的實際情況觀察,此次五都選舉的選戰過程中看不到理性的辯論,看不到政見的論證,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兩岸政策、經濟政策等多數理性政策都是“利益分配政策”,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難以與“本土意識”等“道德政策”相抗衡。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吳宗憲撰文指出,“根據Meier及Mooney等學者的看法,‘利益分配政策’與相對立的道德政策不同的是,道德政策是‘政策倡議聯盟將該議題視為道德或罪惡,並且以道德訴求來倡議該政策’,正因為道德政策所涉及的是每個人‘最核心的價值’判斷,因此當選民遭遇這類議題時立場格外堅持”(注7)。而且“道德政策”專業性較低,公民容易參與並表達意見,故媒體也樂於報導這類簡單但具高度敏感性的政策議題。因此諸如族群認同、政府廉能、貧富差距等問題,格外容易引起民眾的關注。
兩岸關係的和解,ECFA的簽訂,對台灣帶來了莫大的商機。在這次五都選舉中,國民黨以ECFA、花博此類的專業性較高的利益分配議題作為主軸,然而,因為這類政策非屬道德政策議題,自然無法吸引媒體及選民的注意。另一方面空心菜議題引導的是台北市貪污問題、鄭弘儀粗口事件引導的是陸生台生族群資源分配問題,反而容易引起選民關注,自然成為選戰焦點。
(三)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導致部分台灣民眾希望通過支持民進黨來維護台灣的主體性
在台灣社會本土化轉型的過程中,台灣“主體意識”逐步成型。台灣民眾面對大陸,一方面希望兩岸關係和平與穩定,另一方面也希望保持台灣的主體性。因此,針對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特別是ECFA簽署後,兩岸經濟關係的密切使得有些台灣民眾感到不適應。因為經濟因素確實會改變一些民眾的認同,使他們放棄民進黨走向中間,甚至轉向支持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但是,兩岸社會之間的差距會使另一些台灣中間選民,甚至藍營民眾因為對中國大陸懷有疑慮,對兩岸關係的快速發展感到不適應,擔心兩岸關係的發展危及台灣的主體性而選擇支持民進黨。這次民進黨在南部兩市選票大幅提升客觀反映了南部民眾對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擔憂。
9月11日台灣《聯合報》公佈的民調顯示,過半的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石之瑜發表文章指出,“即便經濟形勢好轉,但國民黨卻猶如在野黨,那是因為在選民的觀感中,國民黨才是要改變現狀,民進黨才是要維護現狀。若選民對現狀感到滿意,就願意支持民進黨。值得北京警惕的是,大陸在經濟上對台灣的各種讓步,並沒有帶來台灣選民對大陸的好感,反而是讓台灣選民更加擔心國民黨倒向北京,北京更像是台灣的反對黨”(注8)。石之瑜認為:“五都選情的啟示是,試圖在經濟基礎上改善兩岸政治關係,已經遭遇瓶頸。”
台灣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童振源則指出,“台灣的各種民調顯示,‘台灣認同’不斷在壯大中,支持兩岸維持現狀的人數也在增加。在這樣的前提下,馬政府和大陸交往時,必須要有個完整的戰略,否則只會失分”(注9)。
台灣社會政治板塊的變化以及發展趨勢,對於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就是要研究探索台灣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研究瞭解台灣社會的本土化轉型,以及在本土化轉型中逐步確立的台灣主體意識。在尊重台灣社會內在發展規律上,思考對台政策與台灣社會發展規律的結合,從而使大陸對台政策與兩岸關係發展擁有更深厚的社會基礎。
(注1)趙勇:《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傾向》,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139頁。
(注2)趙勇:《台灣政治轉型與分離傾向》,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第138頁。
(注3)中評社台北11月26日電(記者倪鴻祥):《最後一夜為國民黨站台?宋楚瑜:沒人來邀》。
(注4)任軍鋒:《地域本位與國族認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91頁。
(注5)許玉君:《經濟成長數字看得到吃不到?》,台灣《聯合報》,2010年9月15日。
(注6)沈澤瑋:《台灣五都選舉國民黨為何陷入苦鬥》,新加坡《聯合早報》,2010年11月26日。
(注7)吳宗憲:《兩岸理性互動將因五都選舉沉淪?》香港中評社11月27日電。
(注8)中評社台北11月24日電:(特約作者石之瑜)《五都選情警訊國民黨猶如在野黨》
(注9)沈澤瑋:《台灣五都選舉國民黨為何陷入苦鬥》,新加坡《聯合早報》,2010年11月26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2月號,總第15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