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存在同樣的問題。2010年12月,江西小藍經濟開發區收回閑置用地550多畝。小藍經濟開發區是江西省政府設立的省級開發區,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現有落戶企業500多家。清理前,在開發區落戶的企業中不少土地閑置,有嚴重違約,具備條件未開工的項目;有土地閑置面積較大或雖有少量建設但未投產的項目;有私自轉讓土地、股權套現的項目;有長期停產、停建,長期建設未投產的項目。
單位用地投資、產出強度是衡量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核心指標。為集約節約利用土地,重慶市曾下達“硬指標”:重慶主城9區工業園區投資強度每平方公里不得低於50億元、產出不得低於100億元;渝東北、渝東南貧困地區投資強度不得低於20億元,產出不得低於30億元。
然而重慶各級國土部門集約用地調查評價發現,目前重慶43個市級以上工業園區中,約有一半未能達到市裡規定的投資產出要求。在經濟發展較為滯後的三峽庫區某些區縣,其工業園區投資強度僅有8億~10億元/平方公里,不到規定標準的一半,普遍存在規模小、效率低、投入產出不達標等問題。
重慶廣生制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仁偉透露,目前一些企業之所以能大手筆拿地,也不在乎什麼土地浪費,歸根結底在於土地便宜,企業多是看中土地升值的收益,而把投資和產出強度放在次要的位置。
西部某省一個縣的國土資源局局長告訴記者:“我們縣的經濟開發區主要承接從珠三角轉移過來的電子、食品企業,但是縣裡買地企業的工業用地一般是一畝8萬~12萬元,相對縣裡房地產用地每畝300萬元的價格低了幾十倍。”
“但是沒有辦法,縣裡為了發展經濟,追求GDP,必須以較低的成本吸引東部的企業過來。雖然我們縣也是‘土地財政’,但是工業用地這一塊實際上是不賺錢的,土地收益主要來自房地產。”這名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說。
奢華氣派的大學校園
如果說工業用地還有投入產出比等硬指標的話,像教育、廣場等公共基礎設施用地的浪費就隱藏得更深,讓人難以察覺。以教育用地為例,從2003年開始,為提升高等教育水平,解決重慶高校發展空間不足、硬件滯後等問題,重慶著力進行了大學城建設。目前重慶大學城規劃占地已達到20平方公里,投入建設資金80億元,入駐高校13所,師生總數達15萬。
可以說大學城建設已能滿足高校用地需求,但據記者了解,重慶個別高校為擴大規模,仍在區縣拿地設立分校或分院。有的學校在區縣占地近百畝,卻僅安排大一年級部分院系四五百名新生就讀,不可不說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
一些業內人士稱,一般而言,重慶區縣教育用地價格要遠低於主城區,各學校願意低成本拿地;而為提升教育發展政績,區縣政府也願意給高校大面積土地,這種看似“雙贏”交易的結果,便是學校的分校或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學院如雨後春笋般出現,而其中的土地集約利用問題卻往往被忽視。
西南大學教授、重慶市國土局原副局長邱道持告訴記者,現在不少學校都在爭地、搶地,因為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是剛性的,現在能低成本拿地實際上就是抓住了財源,不管怎麼說都能穩賺不賠。
陸大道認為,大學城的建設是對的,可以改善師生教學、科研、生活的條件,但是有的做得太過分了。
“有的大學城離城市20公里,利用政府的力量,一徵地就是幾個平方公里。一個平方公里什麼概念呢?就是北京大學改革開放以前的校園面積。那時我在北大上學,校內住5000左右的教職員工,1萬多學生,還有未名湖、三個體育場、大型圖書館、綠地、山丘,一平方公里能夠容納這麼多建築和人口。”陸大道說,現在有的學校占地幾個平方公里,這不是浪費是什麼?
“你看一所名牌大學,在西湖邊上的老校區賣給了開發商,一畝地1200多萬元,同時在郊區要了近9000畝地,6平方公里,這個面積,按照德國大學的密度,可以容納15萬學生,這所大學有這麼大的規模嗎?占地很闊氣,建設很排場,實際是一種浪費,而且學生也不方便。”陸大道說。
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
位於武漢東郊長江南岸的白滸山外貿碼頭,是湖北省和武漢市第一座外貿專用深水碼頭,共有兩個泊位,岸線長700多米,可常年停泊5000噸級海輪。該碼頭自上世紀80年代建成以來,吞吐量一直沒有達到60萬噸散雜貨年設計能力,長期“吃不飽”。近年來,為了尋找出路,碼頭的部分倉庫、泊位被租賃給中石油,改做成品油儲存和運輸業務。
不久前,記者來到白滸山碼頭,只見裡面人跡寥寥,冷冷清清,只有一輛運送鋼材的貨車在等著卸貨,兩個泊位只有一個有工人作業,四、五名工人正在為停靠在碼頭邊的一艘輪船裝運鋼材。碼頭設施陳舊,通向躉船的鋼引橋護欄上銹跡斑斑。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白滸山港還將擴建,新建2個碼頭,達到300萬噸的年吞吐能力。
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彭智敏認為,當年,為了搶占深水岸線資源,白滸山港本來就是一個重複建設的產物。缺乏配套和產業支撐,擴建後的白滸山港仍可能面臨“吃不飽”的困境。
白滸山港不是孤例。近年來,我國機場、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迅猛發展,其中不乏重複建設、過度超前的情形。
陸大道介紹,目前我國高速公路總長度已經與歐盟27國總和相當,是日本的8倍多。高速公路密度也很高,東部地區達到了2.49公里/百平方公里,遠高於歐盟和日本,是美國的2倍;中部地區是1.59公里/百平方公里,也高於美國和歐盟的平均水平。“實際上,近年來建設的一些高速公路客貨流密度嚴重不足。問題的關鍵在於,各國都只有幹線才建高速公路。”
交通設施建設仍在大規模地浪費土地。陸大道憂心忡忡地說,為京滬高鐵新建的上海虹橋火車站,占地達5000多畝。“一個火車站,一些輔助設施,要那麼大的面積幹什麼?日本有高鐵,德國有高鐵,法國也有高鐵,他們的車站在城市裡占地只需要幾百畝,我們的人均耕地遠比不上德國、法國,為什麼還要占那麼多地?”
無序建設的空心村莊
所謂“空心村”,是指在農民新建住宅過程中,由於村莊規劃嚴重滯後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莊外圍,而村莊內卻存在大量的空閑宅基地和閑置土地,形成外實內空的村莊布局。
記者最近在河南省部分“空心村”採訪時看到,許多房屋常年無人居住,墻皮脫落、房門朽爛,屋頂垮塌。一些群眾形容:“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沒人住,荒地雜草生。”
河南省新鄉市提供的一份調查材料顯示,農村改革30多年來,隨著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經濟條件不斷改善,該市農村先後經歷了3次建房高潮:由改革開放前的土坯房到上世紀80年代的半磚半土,再到90年代的磚瓦房,最後是新世紀初的磚混房。在這個過程中,農戶建房投資明顯加大,建房速度也呈加速趨勢。
農村建房無疑使農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一定改善,但由於缺乏科學引導,村莊沒有規劃,建房無序、濫占亂建問題嚴重;有的群眾盲目攀比,爭風水、搶地邊,院子越圈越大,占地越來越多,個別農戶甚至大到1畝多地,造成嚴重浪費。
與此同時,一些村莊由於人口大量外流,也導致不少農村建設用地閑置、浪費。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黨國英等專家曾經在河北省館陶縣冀淺村調研,他們統計,該村莊的土地大約有39%沒有得到有效利用。村裡約400幅宅基地,平均一幅宅基地居住1.9人。如果考慮到有的農戶房屋利用率低的情形,這個村土地有效利用的程度還要低一些,按一幅宅基地應居住4人計算,這個村可節約宅基地約52%。
除冀淺村外,黨國英等專家還在湖北、山西、廣東、河南、寧夏等地的30多個行政村進行了調查,他們以大範圍村莊調查數據為基礎進行估算表明,我國村莊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相當於全國耕地總量的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