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7日電/《中國證券報》昨天在社評中指出,輸入性通脹及由此推動的非食品價格上漲將是今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而人民幣升值是治理輸入性通脹的最有效方式。
顯示國內支持升值
該評論雖然不一定代表決策者關於人民幣匯率的看法,但顯示中國國內對人民幣更快速升值的支持正在增強。
文章指出,當前面臨的結構性通脹雖然是長期性問題,而且不可避免,但短期影響相對溫和,當周期性因素和天氣因素逐漸弱化之後,通脹有望於上半年見頂。
中國1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4.9%,低於市場預期,官方調整了當月CPI權數。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權重調整後仍難抑通脹趨勢,未來加息等緊縮政策依然將視物價走勢陸續出台。
社評認為,儘管1月通脹數據低於預期,但考慮到居住類價格指數快速攀升及通脹中的成本推動和結構性因素明顯化,因此抗通脹仍將是今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
文章顯示,儘管政府擔心過於嚴厲的政策會不利於經濟增長,但人們不應該質疑政府遏制通脹的能力。
社評還指出,實證分析顯示,在所有治理通脹的變量中,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對於CPI的影響最為顯著;而且在人民幣升值背景下,跨境進口貿易人民幣結算還可有效對衝外匯占款引致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除匯率政策之外,減稅等結構性財政政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也是應對成本推動型通脹的有效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