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0年,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方案。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主人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空母艦。上艦後,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可以說,正是航空母艦的出現,把海戰的模式從平面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自它問世以來的80多年間,幾經波折,最終發展成為今天這種戰機結合、攻守兼備、機動靈活、堅固難損和高技術密集的多球形攻防體系。今天,它不僅是一個強有力的戰術武器單元,是海上作戰體系的核心,也是一個能拋核彈的戰略威懾力量。在世人眼里,它被視為綜合國力的象徵。它的存在與發展,也是各國軍事戰略家關注的焦點之一。
1982年,我當了海軍司令員,航空母艦在我心頭的分量,自然大不相同了。我國是一個瀕海大國,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鬥爭形勢發展,我們面臨的海上威脅和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面對這種情況,中國海軍的實力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我們的海防邊疆遼闊,卻只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發生戰事,有時只能望洋興嘆。發展航空母艦,則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可是很遺憾,當時國家經濟力量不行。1984年初,在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上我講過:海軍想造航母也有不短時間了,現在國力不行,看來要等一段時間。兩年後,我又一次提到: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1986年11月,我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不少同志從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及收複南沙、台灣回歸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海軍發展航母。這和我的想法不謀而合。
1987年1月,召開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我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艦搞得能適應未來戰爭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論證。現在,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無論是攻擊性的或垂直短距其間的,都是為了解決防空和海上攻擊問題,都在注意發展。因此,我要求早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
我們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還有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顯然,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
1987年3月31日,我向總部機關匯報了關於海軍裝備規劃中的兩大問題:一是航母、一是核潛艇。這兩個問題涉及到海軍核心力量的建設,是關鍵性問題。從長遠看,對國防建設是有利的:這亮相裝備不僅為了戰時,平時也是威懾力量。
我們設想,對航母的發展,“七五”開始論證,“八五”搞研究,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