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利比亞產油利益全民未均霑 人民造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1 09:47:25  


  中評社香港3月1日電/利比亞是全球第十二大石油輸出國,它因為政治動亂,原油生產受到影響,假使騷亂擴大,導致出口中斷,可能會衝擊全球經濟。 

  據台灣中廣新聞報導,自從聯合國和美國取消對利比亞制裁,利比亞擺脫孤立狀態之後,過去五年來,外國投資逐漸回流,其中不乏像英國石油以及艾克森美孚等跨國石油企業。 

  因為動亂升高,外國企業開始撤離工作人員,許多產油作業已經停擺。英國石油是在2007年與利比亞簽約,取得兩處地點的鑽探權,其中一個在濱臨地中海的蘇特盆地岸外,另一個則在利比亞西部的沙漠裡。蘇特盆地的原油,佔利比亞總蘊藏量達到八成,估計有440億桶,是非洲最大油田,利比亞出口的石油,絕大多數都來自蘇特盆地。 

  利比亞的原油,屬於輕原油,含硫量低,品質好,國際買家比較喜歡,加上利比亞地廣人稀,還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不曾探勘,跨國石油業者對投資利比亞都躍躍欲試。 

  利比亞超過一半的GDP來自於石油和天然氣,油氣出口佔利比亞外銷比重,高達九成五。在動亂以前,它的經濟欣欣向榮,國際貨幣基金會估算,利比亞去年經濟成長率高達百分之10.6,原本預估,今年也可望達到百分之6.2。 

  在經濟這麼好的狀況下,人民還會造反,主要原因就是,產油的利益,沒能造福到大多數人,估計利比亞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貧困,因為工資微薄,許多人必須做兩份工作,才能養家活口。雖然利比亞醫療免費,還有一些社會福利,一定程度的發揮了提升生活水準的作用,但是現實和期待,依然有很大落差。特別是利比亞在支付洛克比空難賠償,擺脫國際制裁與孤立之後,老百姓所盼望的更好的生活,始終沒有實現, 等待變成不耐、失望漸漸化為不滿。令人覺得有點荒謬的是,在這波反政府運動中,率先揭竿起義的班加西,抗議者已經扯掉了市內地標法院大樓前的利比亞國旗,改掛過去君主時代的王旗。 

  卡扎菲在1969年發動武裝政變,推翻當時的國王(伊德里斯)的時候,這波民主運動的中堅份子,都還沒有出生。伊德里斯國王被罷黜已經42年,這波造反的利比亞年輕人,多數都還不到25歲。 

  伊德里斯國王是利比亞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國王,他在1951年上台,在位期間,美國把海外最大的空軍基地,設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附近,這對利比亞的經濟,產生了極大助益。不過多數利比亞民眾,卻不認同美國盟友這個角色,他們不滿伊德里斯國王甘心受美國利用,1967年第三次以阿戰爭之後,利比亞國內爆發大規模示威,利比亞人群起反對國王向西方國家靠攏,卡扎菲就趁著那股民氣崛起,1969年發動政變,奪權成功。 

  如今,利比亞在經歷一個世代之後,社會更開放,老百姓接觸了更多外來信息,年輕人的想法與想望,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他們要的就只是更好的生活,卡扎菲沒有能力造福大多數百姓,執政失敗的後果,就是面對人民集體反抗,他的困獸之鬥,能否讓他度過危機?


    相關專題: 阿拉伯世界風雲突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