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一年一度的中國“兩會”召開前夕,中國國企的作用與績效問題再次遭到學者質疑。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課題組昨天提出統計稱,如果扣除行政壟斷所致的超額利潤,國企對外宣稱的龐大利潤實際上是虧損。
聯合早報報道,報告並指出,政府與國企的委托——代理關係,變成了複雜多樣的人際關係。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國企勢必成為打著“為公眾(國家)賺錢”的旗號,運用國有資產為自身牟利的利益集團。
課題組負責人、天則所所長盛洪在報告會上尖銳批評說,所謂“國有企業”名實不符。他說:“國有企業已經被內部人控制了,這是我們一個基本結論。”
近年來,中國社會針對國企壟斷與職工高福利的意見不絕於耳。與一般批評不同,天則試圖準確測算國企的真實成本,說明國企的績效低於市場平均水平。
報告展示統計稱:與民營企業相比,2001年到2008年間,國企少繳付的利息共計2.8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地租3.09萬億元,資源租5000多億元,虧損補貼1198億元。
報告提出,合計起來國企少付的成本是6.48萬億元,國企享有的上述利益,遠大於同時期國企賬面顯示的4.92萬億元累積利潤總額。
國企福利高
報告執行負責人趙農又介紹說,國企人員的薪酬比其他單位高13.3%,比社會平均水平高12%,差距並不太明顯,但國企內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差距可高達10倍。另外,不少壟斷行業的國企和事業單位給員工繳納20%的公積金,明顯高於現行公積金制度原則規定的12%。
不過,國企福利最重要的是住房補貼,這包括一次性進行現金住房補貼,例如網通運營公司曾全額計提41億4200萬,把房子直接買下來,低價出售本企業職工;也包括利用國家無償劃撥的用地有進行單位集資建房,這其中也包括了大量的補貼成分。
趙農認為,國企的所謂利潤是本應屬於國家人民的租金,結果卻當成了利潤,接著成了高管收入與職工福利。
存在結構性 國進民退現象
至於最近幾年輿論界關注的“國進民退”現象(國有經濟擴張,民企萎縮),報告認為,數據並不支持中國在總體上出現了“國進民退”,因為在2001年到2008年之間,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比例連年下降,從44%下降到28%,但是存在結構性的“國進民退”。
報告說,在電力、蒸汽、熱水生產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等基礎類和資源類的行業裡,國企占據的比重有明顯回升之勢。
課題組呼籲對國企進行重新定位,將國企建立成非盈利性的公法企業。課題組成員又援引外國例子指出,認為只有國企才能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的說法不能成立,例如美國的石油公司都是民營的,卻並不影響美國的經濟安全,反而中國許多國企由於有國家背景,在進行海外投資併購時屢屢受挫。
在“兩會”臨近前夕,天則經濟研究所拋出國企改革的議題,顯然希望在“兩會”討論中國第十二個五年經濟社會規劃與經濟增長結構轉型時,國企改革的迫切性也會引起更大關注。但也有與會學者也私下表示,在當前國內“求穩”的政治氛圍下,國企改革大幅邁進的可能性不高。
國企雖然弊端重重,但是鑒於掌握國有資產對於當局維持穩定的意義,一般認為現有國有經濟的格局難有重大改變。與此同時,輿論界也一直愛強烈呼籲國企提高信息透明度,退出競爭性行業。
成立於1993年7月的天則是北京一個純民間的智庫,資金來源於國內外基金會,以及為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提供咨詢服務的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