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人看周邊:透視日本的婚姻暴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07 00:17:40  


婚姻暴力折射出一些夫妻因經濟、社會和心理等複雜原因而引發的失衡狀況。
  中評社北京3月7日電/《世界知識》雜誌刊載作者胡澎的文章說,幾年前我在東京大學做訪問學者時,親身經歷了當年11月“消除對婦女暴力”的運動。那些天,東京的大街小巷都張貼著消除對婦女實施暴力的標語和海報;女性中心、圖書館、公民館、市民活動中心都在舉行各種旨在宣傳對婦女施暴的危害性和提高市民人權意識及男女平等意識的演講會和座談會;地鐵站、車站廣場、百貨商店門前,志願者們向行人發放各色宣傳單、宣傳册,上面用漫畫、圖片的形式,普及諸如“何謂對婦女的暴力”、“何謂婚姻暴力”、“遭遇婚姻暴力應怎樣做”等常識,宣傳單上醒目的位置印有法務省、警察局等相關機構專門接受暴力咨詢和求助的熱線電話。後來了解到,每年11月的這兩周,全日本範圍內都要開展消除對婦女暴力運動。運動期間,法務省、警察廳、內閣府等中央機構以及地方政府、民間團體都要開展一系列活動來配合消除對婦女的暴力運動。那些天,我常常陷於困惑之中,在我的腦海裡,彬彬有禮、謙虛內斂的日本人很難與“婚姻暴力”這樣的詞匯聯繫起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曾受“家醜不可外揚”觀念的掩蓋

  在日本,通常將那些來自配偶、戀人、同居伴侶、離婚或分居的夫妻間的暴力行為通稱為婚姻暴力。近年來,婚姻暴力逐漸成為日本媒體和民眾生活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個詞匯。

  日本社會男權文化的長期積澱與影響,造成了在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生活上男子占絕對優勢地位的局面,“男主外、女主內”一直以來成為一種固定化的婚姻分工模式。遭受婚姻暴力的婦女大多經濟地位低下,特別是一些專職主婦過分依賴經濟上占支配地位的丈夫,在家庭內根本沒有發言權。

  20世紀90年代以前,日本婚姻暴力的特點是潛在化和長期化。那個時期,婚姻暴力沒有被提升到人權和社會問題的高度,社會輿論對此表現出驚人的沉默。而且,有些遭受婚姻暴力的女性認為“家醜不可外揚”,羞於向外界透露。有的女性性格軟弱,對配偶或戀人抱有幻想,在遭受暴力後一再隱忍。即便有些人有求助於司法解決的想法,但往往擔心社會輿論的不理解和偏見,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此外,還有一些受婚姻暴力傷害的女性產生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心理,也就是反覆遭受婚姻暴力後產生了一種心理病症,如抑鬱、失眠、恐懼、沮喪、喪失自信、絕望等,這種心理使她們很難反抗、逃脫或向外界尋求幫助。

  通常一提到暴力,我們往往會想到身體上受到的傷害。其實,除了身體暴力之外,精神暴力和性暴力也包含在婚姻暴力之內。而且當今日本的婚姻暴力形式以精神暴力為多,尤其發生在中產階級家庭中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夫妻身上。它的表現形式一般表現為無視妻子的存在,對妻子冷淡、輕視、放任和疏遠,惡語中傷,漠不關心,將語言交流降到最低限度,停止或敷衍性生活,懶於做一切家務事,實施財產經濟控制,監視妻子的電話和行蹤,限制妻子出門和交往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