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個美國人眼中的當代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14 00:31:22  


  中評社廣州3月14日電/羊城晚報刊載作者儲勁松的文章:《尋路中國》讓我想起東坡先生《題西林壁》裡的那句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為一個中國人,在彼得.海斯勒這個美國作家、《紐約客》駐北京記者面前,我不得不承認,這個人對當代中國的觀察、體驗和思索,比我要全面、細致、深刻得多。他是一個美國人,一個中國的過客,一個邊緣人,然而他比許多中國人更了解中國。

  《尋路中國》裡的“路”,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是道路的路,二是中國發展之路。彼得.海斯勒對當代中國的體察與考量,也從兩個層面來進行:一是行萬里路,二是系統地思考。自2001年夏拿到中國駕照,彼得.海斯勒用了7年時間,租車代步,靠著一本中國地圖,自東向西,由沿海至內地,進行著一場艱苦而孤獨的中國鄉村、城市和工廠的漫游之旅,正如本書的副題《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他不是一個走馬觀花的旅遊者,也不是一個浮皮潦草的好奇者。他用一個記者的銳利目光和敬業精神,一個作家的靈敏觸角和睿智心靈,把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查到的、遇到的一切細節,去蕪存精之後,忠實地記錄下來。

  這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城墻》、《村莊》和《工廠》。《城墻》部分,彼得.海斯勒詳細叙述了他駕車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駛向荒涼的西部、橫跨中國北方的萬里行程。這一節,可以看作他對中國北方地貌和風土人情的宏觀的全面的考察。接下來的《村莊》和《工廠》,則是他對中國現代村莊和工廠的蹲點式集中體驗,是對中國發展軌跡的微觀目擊。
   
  他選擇北京近郊一個名叫三岔的小村莊和浙江麗水一家生產胸罩調節環的小企業這兩個頗具發展代表性的地方,作為他體驗生活的地點。他與當地農民、村幹、老板、工人打成一片,融為一體,樂其所樂,憂其所憂,親眼目睹了中國村莊和工廠的神奇蛻變和飛速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