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核輻射傷害人體的機理是什麼?
記者:很多人並不知道核輻射是如何傷害人體的,您能否介紹一下這方面的知識?
徐超:簡單而言,核輻射主要包括α、β、γ三種射線。其中,α射線是氦核,β射線是電子,γ射線則是一種短波長的電磁波。α及β射線的穿透力較弱,一塊普通的磚可以有效地阻擋β射線,而一張紙就可以擋住α射線。因此,這兩種作用距離比較近的射線只要避免其輻射源進入體內,影響不會太大。γ射線的穿透力則比前兩種射線強得多,其可以穿透厚達幾十公分的水泥墻,一般防護γ射線時需要採用吸收能力很強的鉛塊。核輻射之所以會對人體產生輻射損傷,一方面是因為射線照射產生熱效應,導致熱損傷;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損傷途徑,是核輻射與人體作用時,通過輻射物理化學作用,損傷人體中的某些生物分子,使之失去生理活性,誘導相應的組織產生病變,導致人體調節機能的紊亂。目前,用於衡量輻射對生物體組織傷害的是吸收劑量,其單位為Sv(希弗),一個Sv相當於每千克物體吸收1焦耳的輻射能量,Sv是個很大的單位,實際通用單位一般採用mSv(千分之一Sv,毫希弗)。
需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核輻射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人們在長期的實踐和應用中發現,少量的輻射照射並不會危及人類的健康。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暴露於天然的輻射環境中,例如我們每天喝的水、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裡面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如碳—14、氡等),因此,我們體內就有相當量的放射性元素;另外,來自外太空的各種宇宙射線也在不斷地對地球生物進行照射。人們受到的這部分核輻射一般稱為天然輻射或自然輻射,完全隔絕這些輻射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據觀測,每人每年平均所接受的天然輻射劑量約為2.4mSv。
另外,生活中的一些特殊活動也會導致我們受到一定劑量的輻射,例如,醫院中的一次胸透X光醫學檢查,可能會使人體接受超過1mSv的劑量,而乘坐飛機一小時接受的輻射劑量為0.00425mSv,大量吸煙、長期接觸煤礦粉塵等也會增加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
問題三:普通人需具備哪些輻射防護知識?
記者:您認為對於公眾來說,需要掌握哪些必要的輻射防護知識呢?
徐超:少量的輻射對人體健康沒有什麼危害,但過量的放射性照射卻會對人體產生直接傷害,甚至使人致病、致死。劑量越大,危害越大。目前,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對人體接受的輻射劑量限值有明確規定,對於從事輻射相關行業人員,所受職業照射為5年平均劑量不超過20mSv/年,一年內不超過50mSv;對於普通公眾,要求一年內不超過5mSv。輻射劑量小於100mSv時,對人體基本沒有影響;100—500mSv之間時,人體也不會產生明顯的疾病感覺,但血液中對人體免疫非常關鍵的白細胞數量減少;1000—2000mSv時,會感受到輕微的射線疾病,產生疲勞、嘔吐、食欲減退、暫時性脫發等,血液中的紅細胞減少且不可恢復;2000—4000mSv時,則會發生嚴重的射線疾病,如骨骼和骨密度遭到破壞,血液中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數量極度減少,並伴隨內出血、嘔吐、腹瀉等症狀;當輻射劑量大於4000mSv時,將直接導致人的死亡。
我們在正確認識核輻射的基礎上,還應該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輻射防護知識。一是減少射線對人體的外照射,這主要通過控制照射時間、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採用適當的屏蔽措施來實現;二是要盡力避免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形成內照射,內照射會對人體產生長期的危害,因此在輻射較高的場所,必須穿戴必要的防護護具,避免飲食;這兩點對於直接從事放射及輻射性行業的人員非常重要,同時也是普通民眾應對核事故時可以採取的有效措施。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加強自身防護,例如,如無必要,盡量避免頻繁X光檢查,減少吸煙,遠離煤礦粉塵,家居裝修時要注意檢測大理石類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標等。
面對核能利用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中國目前正在力促核能健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正確地認識核輻射,在遠離核輻射危害的同時,用科學戰勝對核輻射的恐懼。(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