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動、美國傳統增長模式和國際影響力面臨新挑戰的背景下,中國作為最為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受到美國的重新審視和定位。
在傳統問題上,諸如人民幣匯率和經濟不平衡,美國依然不依不饒。但除了繼續單邊施壓外,開始重視雙邊對話和在G20框架下尋求美國多邊協調方案。
此外,美國還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IPR)、政府採購協議(GPA)和自主知識產權等問題提出質疑和訴求。這些經貿政策和產業政策議題,都與美國商界利益具有比較密切的聯繫,體現了美國務實的一些傾向。
筆者在與美國政界和學界資深人士交流中發現,他們在從更長遠的歷史角度對中國進行審視。近現代世界歷史的經驗教訓表明,在世界格局因為新興國相對追趕發生轉變時期,新興國(emerging power)與已有強國(established power)之間關係管理對於歷史轉變順利推進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不少專家認為問題關鍵在於,一方面要使新興國家受到足夠尊重,另一方面也取決於新興國家是否願意接受已有規則,是否願意在參與制定新規則時發揮積極而建設性作用。 同時,美方還提出“幾個基本判斷能否繼續成立”來表達重估對華經貿和戰略關係的意圖。如中國走向市場經濟體制的判斷能否繼續成立?中國走向開放型經濟的判斷能否繼續成立?中國發展會有利於地緣政治格局健康穩定發展的判斷能否繼續成立?中國願意接受國際規則並在參與制定未來國際規則上發揮積極作用的判斷能否繼續成立?一個繁榮強大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根本利益的判斷能否繼續成立?
“幾個能否繼續成立”的質疑,雖然對中國形勢和政策的解讀多有片面和偏見,尤其是對美國陷入目前困境的自身政策和結構根源缺乏必要檢討和反思,但這說明美國對中國的重新審視和定位正在逐漸展開。
(作者盧鋒為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陳建奇是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