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表:東京電力公司將放射性超標倍數從千萬倍降為十萬倍。新華社 |
中評社台北3月29日電/日本這次遭逢罕見的複合式災難,受傷慘重令人同情。但相較於災難程度之巨大,日本政府的因應卻明顯不足。也許民主黨第一次執政,遇上戰後最嚴重的天災,顯得不知所措,但太多荒腔走板的表現,讓人不敢相信這是出自一個不久前還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國家。
中國時報社評指出,首先,這次災區救援緩慢、物資缺乏的情形相當嚴重。事實上,日本全國物資充裕,但在限油下,許多車輛無法輸送物資,以致於災區甚至連非災區都嚴重短缺民生物資,連民間組織想幫忙都進不了災區,外國救援隊能發揮的空間也非常有限。
其實遇到這樣的大型災難時,必須突破既有官僚體系盡快集結物資加速救援,因為救災是要和時間賽跑的,而首相更是必須迅速執行最高決策權與三軍統帥指揮權。日本政府一開始的因應態度,不是沒有意識到災難規模有多大,就是不知道自己該動員到什麼程度。沒有在第一時間發布緊急命令宣布進入緊急狀態,而且最初只派出八千名自衛隊救災,自衛隊在核電廠爆炸三天後才動員灌水,都是決策上的嚴重錯誤。
無論是菅直人首相也好、內閣相關閣員也好,大部分都沒親自去災區看一看。到底災情如何慘重、災民如何痛苦,沒有官員認為自己應該去親睹、去感受、去撫慰甚至去道歉。大家只是換上藍色工作服,照常待在東京的辦公室。固然,大張旗鼓去災區也可能淪為作秀,反而會干擾救援作業,但首長如此高高在上,就和菅直人搭乘直升機巡視福島一樣,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連美國駐日大使都親自到災區慰問,令災民大為感動,反觀日本政府官員,卻有如溫室裡的花朵,身心都離基層民眾很遠。
首相菅直人的反應也令人不解。做為政府的領導人,菅直人在災後第一周內頻頻開記者會,但到了第二周卻消聲匿跡,既不接受記者訪問,也不到國會接受質詢,因此被媒體譏為“人間蒸發”。就算救災工作繁忙無暇面對媒體,至少也有義務接受國會議員的質詢。連國會都不去報告,就一個民主國家來說,是完全說不過去的。
可能因媒體批評愈來愈嚴厲,菅直人終於在廿五日開了記者會,但發言內容相當空泛,天皇的電視談話都還比較有悲憫之情。菅政府高層的這些舉措,換做是在台灣,恐怕早就被罵得狗血淋頭了。馬總統在八八風災時一開始有些失言,後來頻到災區向災民道歉、擁抱災民並聽取意見,相較之下,只能說日本民眾對高官太寬容了。
而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表示,希望福島第一核電廠半徑廿至卅公里內的災民自主疏散避難,政府會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援。此言也令人驚訝。像這樣嚴重的核電災變,周圍地區恐怕都必須廢棄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果不是永久的話。這些城鎮居民如何重新安置、是否集體遷村、哪裡有適當的地點、當地政府及社區如何協調、乃至是否要廢核電廠,都當然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因為其中有許多事務必須透過公權力才能統籌協調,而日本政府更必須以前瞻眼光、整體的設計,重新進行國土規畫,這些哪裡是可以任由災民自謀生路而做到的?
日本文化重視上下之序,信任權威,服從領導,遵守規矩。在災難時期,日本民眾的冷靜自制,社會未發生劫掠動盪,博得了國際社會的敬佩。可是相對的,日本政府的遲緩無能,也益發令人對災民感到同情。而儘管日本媒體的冷靜理性有助於安定人心,但信息有時不夠充足完整,像福島第一核電廠三號爐裡使用毒性最強的鈽,日本主流媒體就較少著墨。由於日本習於維持表面的和諧完美,負面消息常被過濾或淡化,以致於對核災狀況,外媒與日媒報導出現明顯差距,從至少廿五國將大使館從東京遷到大阪,即可見其他國家已對日本信息正確與透明度失去信心。
日本近年來政局沉悶而毫無生氣,幾乎一年換一個首相,但似乎無論怎麼換都毫無新意,國力與國民士氣始終萎靡不振。菅直人原本被視為菁英幹才,卻經不起天災的考驗。種種不及格的應變舉措,讓災民受到不必要的痛苦,波及其他國家,也將讓日本的國家發展付出慘痛的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