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范麗青回母校廈大 縱論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6 11:48:47  


 
  廈大校友國台辦女發言人縱論兩岸關係

  人物名片

  范麗青 泉州南安人,1983年從廈大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創造了大陸新聞史上的多個第一:兩岸隔絕42年後赴台採訪的第一個大陸記者;1993年採訪國民黨代表大會第一個大陸記者;新華社第一批赴台駐點記者;2007年成為國台辦第一位女新聞發言人。著有《四十年間第一步——大陸記者首次台灣行》、《汪辜會談》、《台灣變局》等。現任國台辦新聞局副局長,兼新聞發言人。

  廈門日報報道,廈大校友、國台辦新聞發言人范麗青昨天在廈大做報告時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大學生不要只盯著課堂,要開拓視野,也要學會自己做家務。

  這位來自閩南的國台辦首位女新聞官,昨天上午將發言現場搬到廈大人文學院101報告廳,除了縱論兩岸關係和新聞交流,更以學長的身份跟學弟學妹們分享人生經驗。

  關於兩岸關係

  前30年走得很艱難

  范麗青是兩岸新聞交流的見證者,更是親歷者。她說,兩岸關係已不可同日而語,而這30年間,我們走過了艱難的歷程。

  范麗青回憶道:1979年,當她還是廈大學生的時候,白城海灘是宵禁的,想迎著海浪輕風散步,會有人攔住你,為什麼?怕私渡。1991年,當她第一次到台灣採訪時,台灣民眾像看“大熊貓”一樣圍觀她,從髮型到衣著進行一番評頭論足。還有熟悉的台灣記者拿著可樂問她:“你們大陸有沒有這個?”

  由於長時間的隔離,兩邊都用陌生的眼光互相打量,互相試探。所以,她在向台灣記者介紹自己時說是被“嚇大”(廈大)的,台灣記者則稱是被“唬大”(台灣輔仁大學簡稱輔大)的。范麗青做報告時說,“前30年的兩岸關係,就是在這樣互相‘嚇唬’中走過來的。”

  關於媒體責任

  向台灣展現真實的大陸

  就算在兩岸關係緩和的今天,還有很多台灣民眾對大陸不了解。范麗青說,2006年,台灣小朋友來大陸交流,還帶著滿箱泡麵。從台灣開放民眾回大陸探親至今,到大陸的台灣同胞達5000多萬人次,但如果按人算只有700萬人左右。台灣2000多萬人口中有三分之二從來沒有到過大陸,他們從哪了解大陸?就靠媒體。為此,向台灣人民展示一個真實的大陸,媒體的責任尤為重大。

  事實上,兩岸交流中,新聞交流的步子邁得很早。1986年,台灣《自立晚報》的記者李永得和徐璐就打破限制到大陸採訪,而范麗青在1991年破冰赴台採訪後,2001年和同事陳斌華幸運地成為新華社首批駐台記者。“不過話說回來,開路是很早,但進展不是很快。”范麗青說,從首次採訪到首批駐點用了10年時間,而從首批駐點到今天又十年了,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還沒能實現。

  當然,她樂觀地看到,兩岸媒體的合作越來越多,新聞同業一起採訪、一起做節目,一起做直播的合作已經很多了。她表示,新聞交流還需要繼續努力和推動,國台辦新聞局也一直在想辦法擴大開放程度,希望讓兩岸民眾彼此了解,互相熟悉,互相融合。

  關於人生準備

  大學生要會煮飯

  有廈大學生問范麗青,成家立業以前最重要的人生準備是什麼?范麗青回答,現代年輕人比較幸福,還有機會來想這個;她們這代人被時代大潮推著走,只要應對就好。“我上大學時已經二十好幾,是你們畢業的年紀了,有不少社會經驗。”為此,范麗青鼓勵大學生們不要只盯著課堂,要擴大視野,親力親為,特別要自己做家務。“治大國如烹小鮮,自己的事情都管理不好,怎麼去管理別的事情?”

  范麗青說,現在大學生連飯都不會煮,其實不好。在人生最精華的年代,任何學習和積累,都將在今後發揮作用。

  她提醒學弟學妹們,看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斷。判斷的基礎從哪來?要有信念、有積累,要會觀察,要有分辨能力。“不是‘撿到籃裡的都是菜’”,她說,就像當記者,要報道什麼得慎重選擇,而選擇的判斷會否符合未來發展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