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芙蓉王?我抽的是軟中華。”這是重慶三峽庫區巫山縣曲池鄉原鄉幹部鄧川對村民說的話。為領到每人3000元的生態補償款,村民設宴招待鄧川,並奉上香煙“芙蓉王”,不料遭遇冷臉。其實,政府補償標準應是每人5000元,鄧川還截留了2000元。
據新京報報道,近3年間,重慶檢察機關查辦了1977名貪官污吏,涉及惠農資金、社會保障多個領域,涉案金額11.8億元,許多受害者是低收入群體。
現象
部分基層幹部“抽水”
隨著政府財力增強,國家惠民政策的“含金量”越來越高。在重慶農村,農民最多能享受約20項優惠政策,包括家電下鄉補貼、計劃生育獎勵、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農資農機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性農業保險、農村沼氣國債項目等。在不少城鎮,除居民戶籍福利政策外,針對困難群體的補助或補貼也不少。
然而,一些基層幹部卻變身“抽水機”,使“讓利於民”變為“讓利於權”。據重慶市檢察院第二分院介紹,近年來該院查處的侵佔移民資金、扶貧資金、徵地補償等侵農害農職務犯罪案件呈上升趨勢,鄉鎮、村社幹部“集體腐敗”現象突出,窩案串案率在七成以上。
調查
惠民款補助監管漏洞多
記者發現,被“劫貧”的低收入群體往往地處偏遠,社會關係簡單,信息渠道有限,容易被蒙蔽。在重慶一些農村,儘管村務公開已喊多年,但部分幹部仍在搞“半公開”或“假公開”。巫山縣曲池鄉原鄉幹部鄧川一直欺上瞞下,向偏遠山區村民傳達“打了折”的補償標準。此外,他還侵佔了群眾的異地移民搬遷費、危房改造扶貧資金和種糧直補。
另一個原因是,一些惠民款補助面廣人多,在申報、審核、監督等環節彈性大、漏洞多,為權力尋租提供了良機。前不久重慶城口縣挖出一起套取“家電下鄉”補償款窩案,一些業務人員和零售商勾結,利用“家電下鄉”產品標識卡管理漏洞,騙取國家財政補貼5.3萬餘元。
重慶市檢察院第二分院調研發現,集體腐敗的鄉鎮村社幹部往往能利用職務便利,事前共同“策劃”,事中分工合作,事後訂立“攻守同盟”。面臨監督審計時,有的貪官就把錢打回財政賬戶,審計過關後又運用權力把錢套回來,以規避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