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家壽司店均撇清自家食材與日本核污染地區無關。(中評社記者攝) |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實習記者 黃蔚)上個月日本大地震、海嘯之後,最讓港人關心的就是被毀壞的福島核電站。日本當局一項項補救的措施都無濟於事,最後直接把帶有核輻射物質的廢水排向太平洋。有學者表示,從核電廠爆炸的那一刻起,一條污染的生物鏈就已經開始。
日本,曾經“安全食品”的代名詞,在核洩的那一刻,頓時變成了恐慌製造者。近一個月以來,香港各界都積極加入應對這場“全球性”核危機的戰鬥中來。
壽司店、水果店生意下跌,店主不得不改變貨源,以令顧客安心;天文台曾連續多日在空氣樣本中演出輻射物,並預計輻射物含量將會持續增加;即使政府沒有發出旅遊黑色警告,前往日本東部的旅行團已自動取消成行,甚至無限期擱置開團;立法會通過《食物安全條例草案》,在實施營養資料標籤法例等11條保障食物安全法例的基礎上,引入了新的食物追蹤機制,以進一步加強對食品安全的保障……
日式食品不再受寵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容根7日在《成報》上發文指出,香港進口的食物中,只有5%左右是來自日本,但其中牛肉、奶製品、水果,甚至是零食都是市民所喜愛的,因其優質又安全。福島核事故後,日本食品因有受輻射污染的風險,政府已開始進行檢測,更甚的是已經刊憲,禁止福島等五個日本縣市的蔬菜、肉類和奶類食品進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