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作為國字號隊伍的教練員絕不應做此“表率”,而應為地方隊、俱樂部起到科學管理、科學訓練的積極示範作用。許多外教來中國執教後都對“乖孩子式”的隊員,以及封閉式的長期集訓感到不解。前國足“總教練”杜伊就曾不滿地表示:“我的隊員不應該只顧著踢球,他們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和想法。”但恰恰相反的是,正由於“棍棒式”訓練的存在,中國隊員們在一些項目中缺乏個性、創造性和自信,不敢在場上充分釋放自己,這恐怕也與落後的管理模式不無關係。
當然,從另一層面看,範斌等“土帥”們的做法也是出於對弟子“愛之深,責之切”的負責態度。他們當年作為隊員時,也許同樣是在如此的嚴管、打罵中成為了佼佼者,所以他們才會在成為教練後、沿著前人的腳印繼續“負責任地”帶自己的徒弟。
從積極意義來看,這對提高隊伍的紀律性和戰鬥力或許有一時之效。但從長遠、從中國體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層面講,中國本土的教練員們真需要靜下心來、“充充電”了。以英超、NBA的“洋帥”為例,他們不僅懂得研究技戰術,還懂得心理學、管理學等獲得教練證的必備學科。儘管其中不少人在訓練中很威嚴、甚至被稱為“魔鬼教練”,但他們得到的不是抵觸,而是隊員的尊重和愛戴。
這一點,正是包括籃球界在內的中國教練員們最需要緊跟潮流和改進、學習之處。正如行家所言,裁判是一門藝術,教練又何嘗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