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改革創新要“驅動力”
越是轉型升級,改革創新越要先行。作為“智慧型企業”之一的匯付天下有限公司,在兩年多時間內將航空業電子商務比例從5%提升到35%以上。公司總裁周曄說:“我們創新了一套商業模式。但當企業做大後,其法律身份是什麼,就成為一個問題”。
知名化工企業華誼集團將生產性服務業務剝離、整合發展,僅化工物流公司去年營收就達到1.6億元。不過,總裁劉訓峰說:“資產買賣中的營業稅、增值稅等增加了生產性服務業剝離的成本,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無法進行增值稅抵扣。這些都影響了企業整合的積極性。”
為此,上海的一系列制度創新陸續“破冰”。比如,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增值稅改革已啟動,由財政對製造業企業“主輔分離”、資產轉移時所繳納的營業稅及增值稅等多項稅收進行資助。在試點基礎上,上海將爭取在2011年進行改革“擴圍”。
再如,戶籍“藩籬”加快破除,為高端服務企業不斷留住人才。上海去年8月下發《上海市引進人才申辦本市常住戶口試行辦法》至今,已公示兩批名單。第二批公示的132人中,以高新技術、金融、貿易、航運等重點發展領域的人才居多,中國銀聯等單位有10多人入圍。
承擔著“四個率先”的歷史使命,更多創新和改革方案在積極穩妥地推進——探索在上海設立保險交易所的方案已上報,境外企業在境內發行人民幣股票、跨境ETF、全國性的信托受益權轉讓市場等正在精心籌劃……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強調,上海要勇於突破難點,積極探索,改革創新;要聚焦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明確抓手,以點帶面,綱舉目張;要抓好先行試點,為全國下一階段轉型發展積累經驗。
服務經濟“起飛”帶動城市整體轉型
統計數據顯示,1999年上海服務經濟比重首次過半,達到50.8%;2009年,達到59.4%的高點。“十二五”期間,上海的服務經濟比重目標是65%,將與先進製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起構成“雙輪驅動”。上海期待:服務經濟的不斷提升,將推動整座城市的整體轉型。
新中國成立後30年,上海成為一座功能相對單一的工商業城市;改革開放後30年,上海發展成為多功能的經濟中心城市。未來,上海的城市定位如何?
根據國家對上海的戰略定位和要求,上海確定的“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相適應、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上海將以‘十二五’為標誌,迎來一個發展的新階段。”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說,隨著服務經濟的不斷“起飛”,上海的目標不僅是建成“四個中心”,也要建成“全球城市”,成為世界經濟組織、金融機構、專業服務公司的主要集聚地,高新技術產品生產和研發基地,以及產品創新和活動的市場。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肖林進一步用多個“轉向”概括上海未來的重大轉型:經濟增長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從工業與服務業並重轉向以服務經濟為主,城市空間結構從單核轉向多中心,城市發展從經濟建設主導轉向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相互協調與促進,城市服務功能從集聚主導轉向集聚與輻射並重。
如今,作為國家戰略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的宏偉藍圖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堅實邁進。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說:“我們要讓監管部門感到把金融創新放在上海試點最放心、最安全、風險最小;讓金融機構感覺在上海做金融創新最順利、最可能取得成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邁入“十二五”,愈來愈感受到上海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大手筆和腳踏實地、奮發有為的精、氣、神。世界,正在見證這座東方大城的“華麗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