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效應正在提振如檳城這樣沒落的亞洲工業中心,走出經濟衰退。 |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記者 岑嵐編譯報道)最新一期美國時代周刊刊登長篇文章,指出中國經濟正逐步由出口拉動轉向內需推動,在勞工成本不斷上漲下,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中國企業將勞動力密集企業轉移或外包給其他亞洲企業,協同作用下,從馬來西亞的檳城到孟加拉的達卡,來自歐美和中國的投資激增,並相應大幅帶動亞洲區內貿易,重啟亞洲經濟繁榮,謂之“中國效應”。文章摘譯如下。
在馬來西亞西北部的檳城一家工廠,汗流浹背的工人正生產線上忙碌,機器運轉聲震耳欲聾,也沒有冷氣“因為那成本太高”,廠長阿爾文.梅(音譯)說。該銅線生產企業是台灣富士康集團的子公司。隨著中國勞工成本不斷上漲,富士康已將低技術產品轉移到馬來西亞生產。
檳城工廠的喧囂部分展現中國效應在亞洲地區帶來的反響。隨著中國由依賴出口的低成本製造商向內需帶動的經濟轉型,其勞工成本不斷上漲。結果是低端產品製造業從中國轉移到臨近國家,南到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西至孟加拉。
過去廿年來,中國曾大力吸引外資創造大量就業;現今,中國效應(the China Effect)正在提振如檳城這樣沒落的工業中心,走出經濟衰退。馬來西亞投資發展局數據顯示,作為馬來西亞聯邦州之一的檳城,2010年引進製造業外資達40億美元,是2009年的465%。
檳城的新生經濟榮景部分拜西方企業擔憂中國勞工成本上升所賜,加之中國經濟結構急劇轉變,致使貿易流向在區內重整。將工廠搬遷到檳城的不僅僅是西方跨國公司,也包括很多中國企業。隨著工資和消費能力上升,中國正從亞洲區內進口更多產品。與此同時,工資上漲令中國企業將低端製造業外包到鄰近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