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6日是第109屆廣交會開幕後的第二天,廣州琶洲展館內客商雲集。 |
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美國《僑報》4月17日載文《廣交會“風向標”怎麼轉》,摘要如下:
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俗稱“廣交會”)15日如期在廣州開幕。被視為中國進出口貿易“風向標”和“晴雨表”的廣交會,一如既往吸引了海內外媒體和觀察家們的目光。
儘管受日本地震和中東變局影響,國際買家數量有所下降,部分以日本、中東為主要市場的企業生意擱淺,但在總體上,受益於全球經濟的復甦,大部分參展企業並不愁接不到訂單。
不過,這並不是說,今年的廣交會沒有煩心事——據媒體報道,參展企業如今害怕接單。由於大陸通脹壓力加大,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加上人民幣升值,出口企業的總成本被推高,利潤空間遭到擠壓。不提價,有單無錢賺;提價,自家門口的訂單流失,出口企業呈現的這種焦灼的兩難狀態。這也是走過55個年頭的廣交會首次遇到的新問題。
無獨有偶,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廣交會開幕同一天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中國外貿六年來第一次出現季度逆差。中國商務部當天在廣州舉行的外貿形勢座談會也傳出信息說,人民幣每升值1個百分點,外貿大省廣東的出口企業增加成本約80億元。這些信息表明,世界和中國的形勢正在發生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