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4月18日電/台灣人才外流問題,最近越來越受到重視,馬英九也說人才流失是“國安”問題。人才流失問題應該重視,但需要先弄清楚人才戰的本質。
聯合晚報社論指出,人才外流,在台灣從來就不是一個陌生議題。早在三、四十年前,當時台灣最優秀的人才,流行一句口頭禪:“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人才流失在那時候已經很嚴重。然而台灣的經濟還是發展了起來,所以有人笑稱,台灣經濟不是靠一流人才發展起來,第一流人才對台灣經濟的貢獻不是最大。
這樣說,並不是淡化今日人才流失的嚴重性,而是人才流失或移動有其結構性條件,要先瞭解“人才戰”的本質,清楚人才戰的定位。
一般軍事戰爭,攻方必須付出三倍於守方的兵力,才有可能成功;但人才戰則正好相反。軍事戰爭中的守方可以依賴地形地勢防守,敵我意識分別;但人才戰的守方則無險可守,國家意識可資憑藉有限。人才戰的“攻方”,也就是“獵人頭”的一方,可以鎖定特定人選單點突破,以高薪挖角,而守方卻要面面設防,要兼顧社會的公平性,全面加薪付出極大代價,還不一定能留住人才。因為除了薪資之外,還有在不同國家工作的聲望、潛力、人脈和居住環境等誘因,這都是人才戰打起來艱辛之處。
台灣目前在人才收支帳的局面是:科技和管理人才、學術人才外流,而進入台灣社會的則是外籍勞工和補教老師,這是值得憂心。但反過來看,如果台灣流出去的是勞工,而大量進來的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教授,豈不是更值得憂慮的局面?如果人才不為外國所用,可能又被說成台灣的人才沒有競爭力;何況,人才外流有時也是“國家”影響力的擴散。在人才移動議題上,到底該看什麼數字方才合理,怎樣的流動是我們想要的流動?先得找出核心價值。
打肥貓打到無辜的貓、打到研究機構人才出走,當然很愚昧。但如果人才問題真的是“國家安全”問題,那就要有總體的戰略思想,然後才有正確戰術。如果只是簡單加薪了事,就只怕花了錢還達不到效果,人才依舊外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