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0日,經過修繕的清華學堂。 |
中評社香港4月20日電/美國《僑報》4月20日載文《清華百年:大學當有怎樣的情懷?》,摘要如下:
本周末,清華大學就將迎來自己的百歲生日。這所由庚子賠款籌建起來、當年專為美國輸送留學生的學堂,歷經清王朝、北洋政府的覆滅,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的炮火,反右傾、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風雨,改革開放、中國復興的輝煌……一百年來,清華被深深刻上中國命運的烙印,審視她的歷史,使我們重溫民族孱弱的恥辱,也感受到振興中華的驕傲,更重要的是,清華以其百年來的作為啟發我們重新思考,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大學?今天的大學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情懷?
周詒春、梅貽琦、陳寅恪、葉企孫、華羅庚、吳晗、曹禺、錢偉長、錢學森、梁思成、竺可楨……一代代清華人最讓我們感佩的,不僅是大師們的成就,更是他們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對國家、社會和民族的擔當。如果說英美大學的理想之一是認識真理,讓學生成為理性之人,那麼清華大學的理想則包含著救民濟世,人們從清華這小小的一隅,看見積弱的古老國家救亡圖存的過程。梁啟超早年間的演講說得好:“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異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瀾,作中流之砥柱,則民國幸甚矣。”
清華從誕生之初,就肩負了這樣的歷史使命,而她百年來的履歷,亦證明自己不辱使命。
《民國史料叢刊》中,收錄了出版於民國15年(1926年)的《清華一覽》。裡面一份表格列出了歷年清華“放洋”學生的聯繫方式。一一點數,九成以上,均於學成後回國效力。他們是清華、北大、南開等高等院校中的院長、教授,外交部、交通部、實業部等國民政府部門中的幹員,銀行、煤礦、工廠裡的經理和襄理……這些當年自水木清華漂洋過海的種子,漸次飛回,重新扎根於古老中國的土地。 |